內容摘要:為繼續反映機械、汽車工業大企業過去一年的發展成果,激勵企業做大做強,加快推進轉型升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根據2011年機械、汽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統計數據,排定了機械工業百強、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座次,F發布2011年機械、汽車工業大企業第九屆年度排序名單及相關信息。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機械行業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雖然比上年明顯回落,但總體仍實現了較快增長。全年機械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5.06%,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4.52%,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14%,出口額同比增長24.49%。這些成績為實現機械工業“十二五”規劃目標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與此同時,當年機械、汽車行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產品向高端升級的步伐加快,大企業的突出業績功不可沒。
為繼續反映機械、汽車工業大企業過去一年的發展成果,激勵企業做大做強,加快推進轉型升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根據2011年機械、汽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統計數據,排定了機械工業百強、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簡稱“大企業”,下同)座次。現發布2011年機械、汽車工業大企業第九屆年度排序名單及相關信息。
采集和發布機械、汽車大企業年度信息報告,旨在反映中國裝備制造企業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成長歷程。有助于社會各界對我國機械、汽車工業的發展業績和前景進行評估預測,有助于提高全社會對機械、汽車行業中大企業的認知;便于與國際同類大企業進行實力對比。年度排序連續反映入選企業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有關數據采集原則
(一)行業范圍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7—2011)的分類,包括以下行業:金屬制品業(部分),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不包括電子專用設備、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指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部件行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不包括家用電器、照明器具等),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以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的部分(指光學玻璃、特種陶瓷及石墨碳素制品)等共7個大類、42個中類和142個小類。
(二)企業數據的規定
企業有關數據主要為工業生產經營成果;以行政性關系形成的企業集團不在選擇之列;凡是以集團名義進入名單的企業集團,其子公司不再參加排序。
(三)入選依據
本年度大企業座次排定是以企業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為入選和排序的主要依據,虧損企業不參加排序。
根據上述原則所搜集的數據,已經過相關專業協會及企業的核實和認定。
二、入選大企業的基本情況
(一)機械工業百強企業
2011年機械工業百強企業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再上新臺階。100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計為15403億元,同比增長18.56%;實現利潤總額1024億元,同比增長8.70%,增幅比2010年有較大的回落。
1、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情況
2011年,機械工業全行業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明顯回落,但盤點機械百強企業的業績可以看出,優勢企業無論從總量還是增速都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百強中有87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顯示不同幅度的增長,其中59家企業以兩位數增長。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66.75%)、盾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66.23%)、山東臨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62.67%)、三一集團有限公司(59.73%)、四川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司(58.38%)、杭州制氧機集團有限公司(50.07%)等8家企業增速在50%以上。
從總量看,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當年主營業務收入達1910億元,同比增長26.81%,首次進入世界500強行列,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收入983億元,同比增長7.82%,繼續居于第二位。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居于第三位,主營業務收入928億元,同比增長9.84%。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居四位,主營業務收入為871億元,同比增長31.97%。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和三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848億元和8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6.75%和59.73%,列居第五、第六位。
2、百強企業盈利情況
2011年機械百強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8.83%,增幅比2010年有較大的回落。受多種因素影響,少數大企業利潤出現負增長,個別往年的百強大企業因虧損未能進入2011年百強之列。
在2011年機械百強企業中,57家企業盈利水平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26家增速超過20%,9家增速超過50%,3家增速超過100%。有4家企業盈利在70億元以上。其中盈利最多的企業是三一集團有限公司,盈利超過100億元,比上年增長47.31%;其后依次是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利潤分別比上年增長77.29%、21.35%。
從企業性質看,民營企業盈利占比最多,59家民營企業盈利總額達509.46億元,同比增長11.33%,盈利占百強企業的49.73%;31家國有企業盈利總額為422.85億元,同比增長3.8%,盈利占百強企業的41.27%;10家三資企業盈利總額92.18億元,占百強企業的9.00%,同比增長18.95%。
3、百強企業行業分布
從行業分布看,百強企業中電工電器行業占31家,繼續居第一位;石化通用機械行業15家、工程機械行業14家分列二、三位。
2011年機械工業百強企業行業分布圖 (單位:家)
#P#
4、百強企業地區分布
從地區分布看,百強企業中東部地區占69家,中部地區16家,西部地區15家。從發展速度看,中部地區發展最快,16家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043億元,同比增長32.91%,分別快于東部和西部15.85和25.01個百分點;中部16家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百強的比重上升2.13個百分點,由上年的17.63%升至19.76%,而東部地區占比為67.42%,下降0.87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占比為12.92%,下降1.26個百分點。
2011年機械工業百強企業個數地區的分布圖 (單位:家)

2011年東中西部地區入選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百強企業比重圖

其中,按經濟圈來看,長江三角洲地區(36家)、珠江三角洲地區(1家)、環渤海灣地區(31家)三大經濟圈占68家;從省市看,浙江省最多占19家,10家以上的省市還有山東14家、江蘇14家。
5、百強企業按經濟類型分布結構繼續優化
從企業類型看,百強企業中內資企業有90家,其中國有企業31家,民營企業59家,三資企業占10家。
2011年機械工業百強企業按企業類型分布圖 (單位:家)

其中,民營大企業發展最快,國有企業次之。59家民營大企業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6768億元,同比增長23.30%,快于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7.27和16.86個百分點,占全部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43.94%,較上年提高1.69個百分點,在機械工業過去一年的發展中,一批民營大企業成為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柱力量之一;31家國有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7851億元,同比增長16.04%,占全部百強企業的比重為50.97%,比上年下降1.11個百分點;10家三資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785億元,同比僅增長6.44%,占全部百強企業的比重為5.10%,比上年下降0.58個百分點。
2011年國有、民營、三資企業入選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百強企業比重圖
#P#
(二)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
2011年入選汽車三十強的企業,包括22家汽車整車制造企業,3家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業,5家摩托車整車制造企業。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7401億元,同比增長11.84%,利潤2454.48億元,同比增長9.55%。
2011年汽車工業大企業分類圖 (單位:家)

1、汽車三十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情況
在汽車行業需求增長趨緩、產銷增速大幅下滑的情況下,2011年汽車三十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速也大幅回落,其中有22家主營業務收入仍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8家企業同比出現下降。
2011年汽車三十強企業,按主營業務收入排名前6位主營業務收入都在1400億元以上,其中第一位是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達7132億元,同比增長16.98%;第二至六位依次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主營業務收入5153億元,同比增長14.82%,下同)、東風汽車公司(4071億元,6.98%)、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1788億元,18.69%)、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438億元,-3.0%)和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1408億元,-2.65%)。
2、汽車三十強企業盈利情況
在經營環境趨緊、市場需求和產銷增幅回落的情況下,多數汽車企業利潤出現下滑。2011年汽車三十強企業合計利潤總額同比增長9.55%,但三十強企業中17家企業利潤總額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22家整車制造企業半數利潤下滑,3家零部件制造企業僅有1家利潤增長。按企業性質分,2家三資企業利潤下滑最為嚴重,為-34.40%,14家民營企業小幅增長2.27%,14家國有企業同比增長10.35%。
汽車三十強企業中,盈利最多的是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利潤同比增長9.03%;其次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同比增長16.95%;第三位是東風汽車公司,同比增長9.95%;這三家企業盈利均超過500億元。盈利在100億元以上的還有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0.03%和-19.2%。
3、汽車三十強企業按企業性質分布
2011年汽車工業大企業按企業性質分布圖 (單位:家)

與機械百強企業類似,汽車三十強企業也是以內資企業為主,并且其中民營大企業發展速度最快,占比有所提高,國有企業次之,占比有所下降。在汽車三十強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4家,主營業務收入23562億元,同比增長10.91%,占比85.99%,較上年下降0.71個百分點;民營企業14家,主營業務收入3657億元,同比增長19.65%,占比13.35%,較上年提高0.88個百分點;三資企業2家,主營業務收入183億元,同比下降9.07%,占比0.67%,較上年下降0.15個百分點。
2011年汽車工業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布圖 (單位:億元)
#P#
三、大企業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趨勢
(一)大企業在機械、汽車工業經濟發展中地位重要
機械、汽車行業大企業在行業中企業數、從業人員的比重不高,但主營業務收入和實現利潤占全行業的比重則明顯大得多。
2011年機械工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59839家(不含汽車,下同)(說明: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制度的調整,自2011年起,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統計口徑由原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企業,上調為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下同),百強企業在機械工業企業總數中只占0.17%,從業人員平均人數占7.99%,但主營業務收入占全行業的13.41%,實現利潤總額占13.06%。
2011年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主要指標表
指 標 名 稱 |
機械工業(不含汽車) |
2011年
行業總計 |
其中:百強企業 |
2011年
百強合計 |
比重(%) |
2011年 |
2010年 |
2009年 |
2008年 |
2007年 |
企業數(個) |
59839 |
100 |
0.17 |
0.11 |
0.12 |
0.15 |
0.17 |
主營業務收入(億元) |
114871.99 |
15403.22 |
13.41 |
15.38 |
16.35 |
16.49 |
15.63 |
利潤總額(億元) |
7845.28 |
1024.49 |
13.06 |
17.05 |
17.28 |
16.70 |
17.95 |
從業人員平均人數(萬人) |
1347.24 |
107.65 |
7.99 |
7.38 |
7.82 |
7.84 |
8.24 |
汽車工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0860家,30強企業在汽車工業企業總數中只占0.28%,從業人員平均人數占24.94%,但主營業務收入卻占54.84%,實現利潤總額占58.89%。
2011年中國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主要指標表
指 標 名 稱 |
汽車工業 |
2011年
行業總計 |
其中:三十強企業 |
2011年
三十強合計 |
比重(%) |
2011年 |
2010年 |
2009年 |
2008年 |
2007年 |
企業數(個) |
10860 |
30 |
0.28 |
0.20 |
0.22 |
0.27 |
0.29 |
主營業務收入(億元) |
49963.31 |
27401.49 |
54.84 |
62.13 |
63.26 |
62.64 |
52.56 |
利潤總額(億元) |
4167.77 |
2454.48 |
58.89 |
61.04 |
60.73 |
53.46 |
45.91 |
從業人員平均人數(萬人) |
397.14 |
99.05 |
24.94 |
24.08 |
25.31 |
25.24 |
23.28 |
(二)大企業加速崛起,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機械、汽車行業一批優勢企業的快速發展,促使行業生產集中度穩步提高。2011年發電設備行業中哈電、東電、上電三大集團產量占比達到66.6%。風電設備行業中大連華銳、新疆金風、廣東明陽三大企業產量占比也已達65%左右,加上東汽、上海風電,五家企業產量占比高達82.5%。工程機械行業中徐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三家企業銷售額均超過800億元,加上柳工、龍工、山推等,前十余家企業的銷售額占全國1/2以上。
汽車行業中,2011年,汽車行業共銷售汽車1850萬輛,其中30強企業共銷售1754萬輛,占94.79%。而前十位汽車企業共銷售1609萬輛,占汽車銷售總量的86.96%,占有率與上年相比,提高0.61個百分點。上汽、東風、一汽、長安和北汽五大集團共銷售1316萬輛,占汽車銷售總量的71.12%。
(三)大企業對重大裝備產品的生產貢獻突出
機械、汽車工業多數產品產量已居世界前列,其中大型高端產品主要依靠大企業提供。如發電設備中的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三峽級特大型水電機組、核電設備、兆瓦級風電設備,輸變電設備中的500-1000 KV超高壓和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備、大型冶金礦山設備、大型石油化工設備、大型鑄鍛件等一些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重要產品,汽車中的轎車、重型載貨車,全部由上榜大企業提供。
四、大企業繼續穩定發展,成長性依然良好
(一)大企業繼續保持穩定發展
機械工業百強企業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為15403億元,比2010年增長15.9%,是2003年第一屆排序時的4.8倍,年均增長21.53%;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為27401億元,比2010年增長12.8%,是2003的5倍,年均增長22.19%。盡管2011年在經濟環境趨緊、需求增速趨緩的情況下,機械、汽車工業大企業增速也出現了明顯回落,但仍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無疑反映了機械、汽車工業大企業在復雜環境中的應變能力和良好的成長性。
2003-2011年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規模及增速

2003-2011年中國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規模及增速
#P#
(二)大企業規模不斷提高
大企業銷售規模持續擴大。2011年機械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入圍門檻為20.03億元,是2003年8.16億元的2.5倍;平均規模達154.03億元,是2003年的4.8倍,年均增長21.52%;最大規模達1909.87億元,是2003年的5倍,比2010年的1497.07增加了412.8億元。
2003-2011年中國機械工業大企業經營規模表 (單位:億元)
|
2003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1/2003年(倍) |
年均增長(%) |
總規模 |
3236.3 |
13293.3 |
15403.22 |
4.8 |
21.53 |
入圍規模 |
8.16 |
18.62 |
20.03 |
2.5 |
11.88 |
平均規模 |
32.4 |
132.93 |
154.03 |
4.8 |
21.52 |
最大規模 |
381.6 |
1497.07 |
1909.87 |
5.0 |
22.30 |
2003-2011年中國機械工業大企業經營規模趨勢圖

2003-2011年中國機械工業大企業最大規模趨勢圖

2011年汽車三十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規模達2.74萬億元,較上期增長12.8%,是2003年的5倍,年均增長22.19%;入圍門檻為75.25億元,是2003年的3.8倍,年均增長17.98%;平均規模達913.38億元,比2010年的809.54億元提高103.84億元,是2003年的5倍,年均增長22.19%;最大規模達7131.68億元,是2003年的6倍,年均增長25.06%。
2003-2011年中國汽車工業大企業經營規模表 (單位:億元)
|
2003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1/2003年(倍) |
年均增長(%) |
總規模 |
5514 |
24286.24 |
27401.49 |
5.0 |
22.19 |
入圍規模 |
20.04 |
75.17 |
75.25 |
3.8 |
17.98 |
平均規模 |
183.8 |
809.54 |
913.38 |
5.0 |
22.19 |
最大規模 |
1191.8 |
6096.53 |
7131.68 |
6.0 |
25.06 |
2003-2011年中國汽車工業大企業經營規模趨勢圖

2003-2011年中國汽車工業大企業最大規模趨勢圖
#P#
(三)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的特大企業迅速增加
2003年開始評定機械、汽車大企業以來,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的特大企業迅速增加,2011年已達67個。
歷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個數
|
2011年 |
2010年 |
2009年 |
2008年 |
2007年 |
2006年 |
2005年 |
2004年 |
2003年 |
機械、汽車超100億元企業合計 |
67 |
66 |
51 |
46 |
42 |
23 |
18 |
16 |
12 |
其中1000億元以上企業 |
7 |
7 |
7 |
4 |
4 |
3 |
3 |
2 |
1 |
500-999億元企業 |
8 |
8 |
5 |
5 |
3 |
- |
- |
- |
- |
機械工業超100億元企業 |
40 |
39 |
28 |
26 |
21 |
11 |
8 |
6 |
3 |
其中1000億元以上企業 |
1 |
1 |
1 |
- |
- |
- |
- |
- |
- |
500-999億元企業 |
5 |
5 |
3 |
2 |
1 |
- |
- |
- |
- |
汽車工業超100億元企業 |
27 |
27 |
23 |
20 |
21 |
15 |
10 |
10 |
9 |
其中1000億元以上企業 |
6 |
6 |
6 |
4 |
4 |
3 |
3 |
2 |
1 |
500-999億元企業 |
3 |
3 |
2 |
3 |
2 |
- |
- |
- |
- |
歷年機械、汽車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企業數量圖

機械工業大企業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企業,2003年只有3個,2011年達40個,比2010年增加1個,比2003年增加了37個。自2009年起第一次出現超1000億元的大企業,即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另外,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983億元)、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928億元)也已接近1000億元規模水平。
歷年機械工業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企業數量圖

汽車工業大企業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企業,2003年9個,2011年達27個,占汽車行業大企業的比重由2003年的30%提高到90%。其中超過千億元的特大企業,2003年只有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1家,2009年增至6家,2010、2011年雖然都仍為6家,不過超千億元級大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已有大幅增長。這6家超千億元級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合計達20989億元,比上年增加2165億元,占汽車三十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76.6%,占汽車工業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42%。
歷年汽車工業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企業數量圖

歷年汽車工業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企業數量圖
#P#
五、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破解中國企業“由大到強”的難題而努力
中國機械工業的產業規,F已居世界之首,在國內外的市場份額持續擴大,機械百強與汽車三十強的入圍門檻越來越高。中國機械工業、汽車工業大企業與世界同類企業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在成長性和運營效率指標上都有良好表現。
值得慶賀的是:在2011年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機集團)以224.87億美元的營業額首次入榜,列434位,成為機械行業首個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國機集團進入世界500強行列,是中國機械工業近年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可喜成果。國機集團成立14年來,不斷深化機制體制創新、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搶抓市場機遇、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形成在裝備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服務業兩大核心領域的競爭優勢,實現了規模和效益的同步跨越式增長,為提高中國機械工業在世界同行中的影響作出了突出貢獻。
我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三年居全球第一位,在2011年全球500強的20家汽車制造企業中,中國企業為四家,分別是東風汽車公司、上汽集團、中國一汽集團和南方工業集團(含長安汽車),并且排名比2010年全部有所提高。其中,東風排名第145位,比去年提前37位;上汽排名151位,比去年提前72位;一汽排名第197位,比去年提前61位。
2011年世界500強公司中中國機械、汽車企業上榜名單
在中國上榜
企業中排名 |
2011年
排名 |
2010年
排名 |
公司名稱 |
營業收入
(百萬美元) |
利潤
(百萬美元) |
14 |
145 |
182 |
東風汽車公司 |
55748.2 |
2479.7 |
17 |
151 |
223 |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 |
54257.2 |
1914.0 |
20 |
197 |
258 |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
43434.4 |
2125.5 |
25 |
226 |
275 |
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公司(含長安汽車) |
37996.4 |
224.7 |
59 |
434 |
— |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
22486.9 |
546.1 |
注:摘自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2011年度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的依據是企業上一年度的營業收入(折算成美元),同時將利潤、資產、股東權益、雇傭人數等作為參考指標。
在肯定我國機械、汽車大企業近年來加快結構調整、努力做大做強的成果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的看到,中國機械工業、汽車工業大企業與世界同行中的頂級企業相比,在規模、盈利水平和資本回報率、品牌、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國際化經營、產業結構等領域,都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與一批優秀的國內中小企業相比,也還存在內在發展活力不足的問題。我們要思考在全球經濟正在加速調整變革,中國經濟面對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歷史關頭,大企業如何進一步加快發展,做到主業突出、治理良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機械工業目前僅有國機集團進入世界500強行列,且排名只列434位,目前中國機械工業多數企業的市場集中在國內,缺乏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品牌。汽車工業,盡管有4家車企進入全球500強,但從全球汽車企業的排位來看,排在前十位的車企分別是豐田、大眾、通用、戴姆勒、福特、本田、日產、現代、寶馬、標致,尚沒有中國車企的身影。國內車企產銷的高附加值產品中自主品牌占比較低,與國際頂尖車企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基礎零部件發展滯后,高端裝備存在許多仍受制于進口的薄弱環節;自主品牌培育滯后,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是目前我國機械、汽車大企業在“由大到強”、“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十二五”是機械工業新的戰略發展機遇期,繼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著力破解制約行業發展的諸多深層次矛盾,是全行業要共同面對的主要挑戰。機械工業的轉型升級方向主要是:一要努力將嚴重過剩的中低端產能向高端裝備升級,既要努力發展市場急需的高技術裝備,又要大力提高傳統機械產品的質量,以提升產品附加值;二要夯實基礎環節,努力提升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基礎材料的水平,緩解其對發展高端裝備的瓶頸制約;三要以節能減排為目標,加快量大面廣產品的更新換代和機械企業自身生產過程的技術改造。
機械、汽車工業大企業要秉持科學發展的理念,注重發展的內涵和質量,在做大的同時,更多地在做強上下功夫,不單純追求規模效應;要通過推進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人才強企、品牌提升、強化管理、兼并重組等戰略措施,進一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發展質量,強化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水平,為早日成就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