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工智能產業 中國有望下出“好棋” |
來源:深圳商報 時間:2016/3/16 10:37:33 瀏覽:1556次
|
導讀: 近年來,人工智能迎來寒冬后重生的鼎盛發展期,成為計算機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全球科技商業預言家、暢銷書《失控》作者凱文·凱利認為,未來20年,全球最重要的技術就是人工智能。 OFweek機器人網訊:“阿爾法圍棋”與李世石的人機大戰,讓人工智能受到產業界、學術界甚至全社會熱議。有關專家認為,面對人工智能領域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已從戰略高度“落棋布子”,有望通過政策推動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挑戰機遇并存 近年來,人工智能迎來寒冬后重生的鼎盛發展期,成為計算機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全球科技商業預言家、暢銷書《失控》作者凱文·凱利認為,未來20年,全球最重要的技術就是人工智能。 國際上,人工智能的創新和創業日趨活躍。以創業企業為例,市場調查公司“風險掃描”繪制的一張人工智能創業地圖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已有855家,橫跨13個門類,總估值超過87億美元。 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創新和創業的熱點還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歐地區,中國科研機構和企業尚未在這個全新的舞臺上領銜。 不過挑戰也意味著機遇。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人工智能的真正發展才剛剛開始,中國市場有很大需求,無論從技術創新上還是從商業上看,對中國來說都是一個機遇,一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機遇。 海量數據優勢 沈曉衛表示,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是計算機行業從編程時代進入認知時代的一個重要背景和條件。誰能透過大數據智能分析,預先把控行業發展脈搏,誰就將掌握市場和競爭的主動權。 “阿爾法圍棋”所展現的高水平棋力,背后是數千萬局對弈的數據。 大數據之于人工智能,就像以前煤和石油之于工業一樣重要。未來企業如果缺乏大量的數據,實際上無法實現智能化,而中國擁有生產和消費的海量數據,占據了人工智能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 強勁市場需求 據市場調查公司預測,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場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在2015年約為12.6億元人民幣,在2020年有望達到91億元人民幣。 機器人是人工智能眾多應用的一個縮影。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3.68萬臺,一舉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 拓撲產業研究院認為,中國近年來積極主導經濟發展轉型,勞動力密集的低端制造業正逐漸轉型為技術密集的高端制造業,高度自動化的需求水漲船高,帶動機器人銷量快速增長,預計2016年中國機器人需求量將達到9.5萬臺。 政策堅定支持 在中國,人工智能已得到政策的堅定支持。去年7月,國務院印發《“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明確人工智能為形成新產業模式的11個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將發展人工智能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提出具體支持措施,清理阻礙發展的不合理制度。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首次出現“人工智能”一詞,在“科技創新-2030項目”中,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成為重大工程之一;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顯示、移動智能終端等,被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 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基石,人工智能有望為中國在新一輪技術創新大潮中后來居上、實現“彎道超車”提供突破口。正如譚鐵牛在2015年中國人工智能大會上預言,聚焦人工智能,國家如此重視,未來必有大發展。
|
上一篇:
我國服務機器人產業萬億市場蓄勢待發 下一篇:機器人在中國發展空間巨大 2016保有量將達16萬臺 |
[關閉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