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正在服役的機器人已占全球總量的9%左右,2015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將達75000臺,同比增長36.6%,機器人市場發展正蒸蒸日上。受國際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驅動,以“機器人+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興產業發展模式正在全國展開...
OFweek機器人網訊: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呈現持續性增長態勢。2015年末,所幸不負眾望,國產機器人產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截至目前,中國正在服役的機器人已占全球總量的9%左右,2015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將達75000臺,同比增長36.6%,機器人市場發展正蒸蒸日上。受國際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驅動,以“機器人+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興產業發展模式正在全國展開,下面整理了國內部分城市的“智造”開展狀況: 一、洛陽 近年來,洛陽市積極適應產業升級的要求,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從無到有。依托國家、省、市重點工程和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機器人專用薄壁軸承、18500噸油壓機、大功率變頻器、鋼軌探傷車、藍寶石爐、全數字智能化六輥寬幅鋁帶冷軋機、智能化超薄電子玻璃生產線、大功率動力換檔拖拉機等一批國家急需、長期依賴進口、受制于國外的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及智能裝備在洛陽市率先實現突破。與此同時,涌現了中信重工、一拖集團、中重自動化、軸研科技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在自動化控制、光機電一體化綜合設計、視覺系統設計、RFID溯源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2015年1-6月份,在全市工業下行壓力增大,企業增速放緩的環境下,洛陽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0億元,同比增長34.6%,高出全市工業平均增速25.4個百分點。 二、永川 永川區按照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部署,圍繞“重慶大都市區重要組團、城市發展新區重要節點”的功能定位,緊緊抓住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的重要機遇,全力做好“園區”和“城區”兩篇文章,推進工業經濟實現重大突破發展。 據悉,永川區2015年工業總產值將突破1200億元,是2010年的2.82倍,年均增長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是2010年的2.75倍。這意味著,永川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將于今年正式邁上千億臺階。 過去的永川,工業是“短板”,產業結構以機械制造、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輕紡食品等傳統產業為主,經濟增長活力不足。從2014年開始,永川以鳳凰湖工業園為載體,規劃建設6平方公里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園,通過構建3大平臺、3大板塊、6個結合和7個到位的“3+3+6+7”的發展路徑,不斷壯大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建設成為全國智能產業發展最具活力地區之一。 “三大平臺”即協同創新及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創業孵化及應用推廣服務平臺、金融及資本服務平臺。 “三大板塊”即機器人數控機床智能制造裝備整機及整線板塊、機器人數控機床智能制造裝備關鍵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單元板塊、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系統集成板塊。 “六個結合”即政、產、學、研、資、用6個方面相結合。 “七個到位”即在培育產業基金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堅持:龍頭引領到位、集群發展到位、鏈條延伸到位、應用助推到位、融資創新到位、產業聯動到位、人才培養到位。 通過近2年的努力,新引進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企業105戶,形成了以埃馬克、法吉瑪等國際領軍企業,廣州數控、固高科技、中船重工、大連機床、哈工大、西安交大工程研究中心、華中數控、臺正聯盟體等國內龍頭企業為主導,105戶配套關聯企業集群共生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永川不僅“無中生有”發展起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城市礦產、電子信息產業也迅速壯大,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交通裝備產業也實現順利起步,機械制造產業實現上檔升級,紙及紙制品產業不斷做大做強,永川工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發展呈現新面貌。 數據表明,2015年,永川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高端交通裝備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城市礦產產業、紙及紙制品產業五大主導產業預計實現產值500億元以上,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0%。煤炭、鋼鐵、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占比由2010年的75%下降到2015年的30%。 三、長沙 大到廣汽菲克的汽車,小到九芝堂的六味地黃丸,長沙越來越多的企業用上了機器人。從長沙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出爐,到近40家企業入駐長沙機器人產業園,無不都在預示著:長沙已經迎來了機器人的時代。 面對中國制造2025的機遇,面對“眼尖手快”的國外企業的強勢競爭,長沙機器人產業將扮演什么角色,未來走向又將如何? 長沙市智能制造的發展除了要有頂層設計、政策落實外,還需仰仗各行各業乃至全民的創造力。目前,長沙聚焦差異化和精細化的產業特色定位,將打造汽車制造、工程機械行業焊接噴涂類機器人,煙花鞭炮、橋梁隧道行業的民爆類機器人,食品加工及各類生活類服務機器人等類型,以滿足各類行業所需。 一個好現象是,湖南內高校已經開始行動,如湖南大學獲批建設“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湖南理工學院牽手企業成立了機器視覺與機器人應用研發中心,國防科技大學機器人相關專業通過招收地方研究生,專門培養對接企業、市場的工程師。此外,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也已與產業園簽約,今年投資了1200萬元建機器人人才培訓中心,明年起將招生320人。 機器人,正引領長沙工業從制造走向“智造”時代。 四、貴陽 這些年貴陽通過發展大數據產業,已初步為智能制造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貴陽擁有航空和航天兩大軍工基地,其中蘊藏著巨大的軍民融合特種機器人市場;第三,貴陽是西南交通樞紐,隨著高鐵、航空等交通不斷完善,將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橋頭堡,便于機器人產品向東南亞市場出口。 如果今年內建成貴陽總部,將帶動周邊40余家相關配套企業的發展,按照機器人產業1:20的配套帶動比例,‘十三五’期間,當銷售收入突破5億元時,就會形成貴陽百億元的機器人產業集群,同時,迅速搶占西南市場,輻射東南亞地區。貴陽可以為企業在即將來臨的機器人產業蛋糕爭奪戰中搶占先機。 五、吳江 吳江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亟待開辟發展的新路徑、集聚發展的新動能,而大力發展智能工業正是推進“先進制造業強區”和“現代服務業興區”的重要紐帶和關鍵抓手,可以兩者兼顧、相互促進,通過“制造+服務”拓展增值空間。大力發展智能工業是吳江工業經濟系統轉型升級、“脫胎換骨”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機遇,也是吳江“十三五”時期實現裝備制造業規模達到千億元和服務業增加值達到千億元這兩大目標的重要支撐。 吳江在智能工業領域的發展已經有了很好的探索,并形成了不少亮點。2015年,吳江相繼制定了《加快全區智能工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加快全區智能工業發展若干政策》,推動全區智能工業發展。 正如區委書記梁一波在剛剛閉幕的區第十二屆黨代會第六次會議上所說:發展智能工業,吳江看準了,走對了,根據吳江經濟轉型實際需求推出,按照企業轉型實際需要推進,效果很明顯。發展智能工業,吳江動在了前面、走在了前列。大力發展智能工業半年多時間以來,吳江一大批企業在智能化改造中實現了自身轉型,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截至目前,吳江重點企業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六、東莞 東莞,一座憑借制造業發展起來的城市,“東莞制造”馳名海內外。 繼去年市政府一號文聚焦扶持實體經濟后,今年一號文聚焦“東莞制造2025”戰略,更加凸顯出東莞對制造業發展的重視。 在這一年中,東莞制造2025戰略實施,機器換人可謂濃墨重彩的一筆。加速開啟“機器換人”時代,亦位居43條戰略舉措的第一條。 “當前,東莞制造2025戰略和機器換人持續推進,給我們這樣的數控裝備業帶來巨大利好。”位于厚街的東莞市巨岡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光景望著窗外無限感慨。在這一場機器換人的大潮中,作為國內數控裝備第一梯隊的巨岡機械,從最初的場地不如一個門衛室大,到如今的飛躍發展,他們上演著東莞傳奇。在這場機器換人的大潮中,政府鉚足了勁,企業更是信心滿滿,收獲頗豐。 東莞加速開啟“機器換人”,“無人工廠”開始頻頻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七、哈爾濱 據了解,面對國際機器人主流企業的超前優勢、國內各省市發展機器人產業的迅猛態勢,哈爾濱市也加大了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支持,除了成立哈爾濱機器人產業園區和黑龍江省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搭建集聚平臺外,哈市還制定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到2017年,全市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水平取得跨越式提升,工業機器人整機、零部件及成套裝備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培養打造銷售規模排名全球前十的機器人龍頭企業,培育5家以上在細分市場優勢突出企業;實現100項以上重大技術和產品突破;在哈經開區初步建成集研發創新、生產制造、配套加工、設計服務、檢驗檢測、體驗營銷為一體的機器人產業園…… 為此,哈市將不斷完善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對哈市實施機器人產業的財政資金支持;切實保障機器人產業項目的用地、用能和相關生產配套要素資源;利用哈市現有人才政策資源,加快引進服務于機器人產業的創新團隊和高端人才。同時,哈市還將加大技術工人培養力度,發揮本地大專院校的作用,研究開設相關專業課程,豐富人才供給渠道。 八、佛山 當下,佛山南海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此過程中,南海不僅積極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也著力加速現代服務業的聚集,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推動“品質南海”建設。而作為現代服務業中的重要一環,電子商務成為本土眾多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利器”。 “今年或許是實體經濟最不容易的一年,但電商卻逆勢上揚,2015年南海區工業總產值預計可以達到6000億元,其中1000億由電子商務實現。”在南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沈海泱看來,電商可成為實體經濟的催化劑。 作為傳統制造重鎮,南海也不斷推動本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南海制造”注入更強生命力。 不久前,藤編、陶藝、平洲玉器、紡織服裝等“南海元素”亮相廣州國際創意設計周,“南海館”匠心獨具的設計作品引來眾人駐足觀看。在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助理、工業設計教研室主任歐陽波看來,在傳統制造業轉型時期,當地企業的創意需求和以前相比更多,也更加貼近產業發展。南海區文化體育局局長梁惠顏表示,未來擬適時舉辦一屆南海創意設計周活動,促進創意設計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提升,推動“南海制造”走向“南海智造”。 如今,包括電子商務、金融服務、文化創意在內,一批服務業新型業態正逐步在本土興起。在這些業態蓬勃發展的背后,映射出一條南海加速現代服務業集聚之路。 為制造業插上現代服務業“翅膀”,這是佛山市南海區過去一年的致力方向。 9、蕪湖 蕪湖市緊緊圍繞國家試點目標要求,構建起政策支持、技術研發、投融資、應用推廣、人才培育、檢驗檢測等一整套產業支撐體系。目前,已有固高自動化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大等高校的若干高層次人才團隊入園創業,累計落戶機器人企業30多家,初步形成了機器人整機、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企業集聚發展的產業鏈。 截至2015年11月,已入駐蕪湖的機器人企業達到50家,其中機器人平臺公司1家、工業機器人企業17家、服務和特種機器人6家、核心及關鍵零部件企業7家、系統集成企業16家、產業技術研究院3家。 蕪湖市借助國家鼓勵工業機器人發展的有關政策,推動在全省出臺促進國產機器人應用的政策措施,促進機器人產品的推廣應用。針對機器人生產企業在特定行業的重點應用項目,以項目補助的方式支持研發,并協助企業在特定行業進行示范應用推廣。協助機器人生產企業與應用企業、潛在應用企業的深度溝通、交流,定期組織召開機器人產需對接會。 圍繞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蕪湖機器人集聚區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優化發展布局、加快項目建設、強化招商引智、構建產業體系、鞏固發展基礎,統籌高效推進各項工作,經過2年多的努力,產業生態鏈日臻完善、產業支撐體系支撐有力、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集聚發展初具成效。 不僅如此,蕪湖市還從單純支持制造商研發變為同時資助制造商與用戶,鼓勵更多的行業龍頭企業使用機器人;發揮整機企業機器人技術優勢與行業龍頭企業應用市場優勢,加快與富士康、美的、格力、慈星等行業標桿企業的合作;以股權為紐帶,成立針對特定行業應用的自動化公司和合作聯合體,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與此同時,蕪湖市實行應用推廣補貼政策,提高應用企業首批次購買蕪湖機器人產品補貼標準,另針對外地企業購買蕪湖機器人實行按銷售收入定額補貼,擴大蕪湖機器人產品整體營銷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加快機器人在更多企業中的應用,拓展江蘇、浙江、廣東及西南等地市場。 在一批高層次機器人專家的“把脈”下,蕪湖市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藍圖也日漸清晰。根據規劃,蕪湖市將提升本體研發制造能力,重點發展工業生產應用的六自由度機器人、并聯機器人、重載搬運機器人、潔凈機器人以及少自由度的經濟型機器人;在精密減速機、伺服驅動器、伺服電機等關鍵核心部件領域取得突破,實現核心部件的產業化;發展系統集成,推進工業智能化,建設柔性制造生產線、智能化在線檢測裝置、物流及倉儲系統、信息化生產管理系統,鼓勵主機生產企業和系統集成商加強橫向聯合;發展服務機器人,重點引進發展醫療康復護理、養老助殘、家庭服務、餐飲服務、社會專業服務機器人等;延伸發展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儀表、精密儀器、精密傳動、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等裝備制造,實現工業機器人向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向工業自動化領域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