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8日公布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進口和出口的同比增速終于由負轉正,給這個炎熱的夏天帶來了一絲清風。
然而,目前持樂觀態度恐怕還為時尚早,下半年出口領域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強勢的人民幣匯率、相對疲軟的外需訂單。此外,剛剛出臺的外貿穩增長政策效果也有待驗證。
進出口同比增速雙雙轉正
據海關統計,7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541.6億美元,同比增長7.8%,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其中,出口1859.9億美元,同比增長5.1%;進口1681.7億美元,同比增長10.9%。7月份進口和出口的同比增速相較6月份而言,已雙雙由負轉正。
“7月份外貿數據好于預期,最新一期PMI新出口訂單回升,下半年我國外貿形勢將較二季度有所改善,出口增速在9月份可能會有較大回升。”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判斷。
在對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中,僅對日本貿易下降。中歐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5%,中美雙邊貿易總值同比增長10%,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同比增長13.1%。
一家生產烤爐和工具柜的外貿企業人員告訴記者:“一般而言,下半年比上半年的情況要好一些。今年以來,美國市場的表現比去年穩定,訂單情況要好一些。”
國家信息中心初步預計,我國全年出口同比增長9%左右,進口同比增長在7.3%左右,貿易順差或達2800億美元。
人民幣匯率成企業“最痛點”
盡管7月份數據較6月份有所回升,但國家信息中心發布報告顯示,下半年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不容樂觀,人民幣匯率升值滯后影響顯現,進出口增速將有所下滑。
今年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已累積升值約5.6%。8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1703,連續四個交易日上漲。在即期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已進入6.11區間。
國內最大外貿服務平臺一達通發布報告認為,匯率波動成為外貿走低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核心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三是新訂單連續萎縮。
面對人民幣升值,大多數外貿企業只能逆來順受。業內人士分別從四個角度談及人民幣升值對其產生的負面影響:首先,匯率波動導致企業利潤大幅壓縮;其次,維護老客戶的難度加大,開發新客戶也越來越難;其三,競爭更激烈,產品優勢喪失;第四,長單不敢接,以短單為多。
東贏飾品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人民幣持續快速升值,公司的出口利潤空間大幅收窄,企業經營信心明顯不足。”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國內許多出口商對于如何減少匯兌損失知之甚少,大部分企業對銀行(行情 專區)提供的匯率避險產品并未涉足,而采取私下同客戶達成協議的方式。不少企業主直言“自己做實業出身,對金融工具了解不多,不敢輕易嘗試”。
國家信息中心在報告中建議,短期內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中期內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進程,建立由市場決定匯率的機制,由匯率“中間價”逐步市場化入手,增加匯率彈性。
外貿“國六條”陸續落地
此前進出口持續疲軟,促使政府近日出臺了外貿“國六條”。自8月起,包括免收出口商品法檢費用、減少檢驗出口商品種類、關檢“三個一”試點擴大、通關實施分類查驗等措施開始正式實施。
質檢總局日前發布《關于做好免收出口商品法檢費用相關工作的通知》,對自8月1日起至12月31日期間報檢的所有出境貨物、運輸工具等免收出境檢驗檢疫費。曾于去年10月至12月實施過的免收法檢費政策,讓近40萬家進出口企業受益。業內人士由此估算,今年這一政策將為企業減負約60億元人民幣。
此外,質檢總局和海關總署聯合公告宣布,將從8月15日起,對1507個海關商品編碼項下的一般工業制成品不再實行出口商品檢驗。據初步測定,不再實施法定檢驗的商品編碼占2013年列入法檢目錄總編碼的70%左右。
同時,自8月1日起,海關對誠信守法的企業一般只實施較低比例的隨機抽查。
海關總署與質檢總局還決定將關檢合作“三個一”試點范圍從廣東擴大至其他7個省區市。
一系列政策落地獲得了廣泛支持。記者采訪多家外貿企業得知,上述具體優惠政策切實降低了企業的通關法檢成本,對出口有一定的直接拉動作用。
安邦咨詢研究員表示,穩外貿政策的效果還有待觀望和驗證,預計對整體外貿的拉動約為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