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半年石家莊市裝備制造業經濟運行分析(七)
----運行中值得關注的幾種傾向和建議
六、行業運行中值得關注的幾種傾向
由于競爭加劇,效益下降,業內出現了值得警惕的幾種傾向。
一是過度進行降價競爭。為了降低成本,不惜在材料和工藝上動腦筋,以次充好,缺斤少兩,在質量檢測標準上實行“邊緣”政策,甚至某些知名企業和外資企業也已有甘冒風險者。
二是在“寧丟利潤不丟市場”的思想指導下,進行非理性銷售,賠本賺吆喝。不但在國內打亂仗,而且到國外惡性競爭。不但自己活不好,而且攪亂了全行業的市場秩序,使業內企業都失去應有的合理利潤和發展后勁。
三是企業領導的精力關注于跑市場、壓成本,無力顧及質量管理;產品質量下降,品牌信譽受損。一些曾經取得自主創新成績、已經具有成功業績的高端產品生產企業,在再次拿到用戶訂單、投入生產時,卻質量事故頻發,讓用戶對國產化信心動搖。
四是不切實際地壓低配套協作伙伴企業的供貨價格。使供應商失去合理利潤,也失去精益求精、不斷改善供應質量的積極性,最終危及自身。
以上傾向十分危險。這些短視的做法對企業今后的前途十分不利,也和全行業“由大變強”的努力背道而馳。這樣做雖然也許可以解一時之難,但極不利于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必將傷及企業信譽和發展后勁,惡化全行業發展環境。到頭來只能使企業自身和全行業陷于更大的困難之中。
七、建議
我國已由短缺經濟轉變為過剩經濟,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在“買方市場”下,主導權和話語權由機械企業轉入用戶之手。用戶從自身利益出發,必然在產品性能、質量、價格以及對自身使用的特殊要求能否滿足等方面提出日益苛刻的要求。能否滿足用戶不斷提高、日益多樣化的要求,成為衡量“好壞”的唯一標準。也成為設備制造企業能否得到用戶認可、最終爭得稀缺訂單的主要因素。
1、給行業企業的兩條建議。一要下力量認真研究用戶的要求,將工作重點轉向著力解決產品的質量、品種;由追求大路貨產品的“規模效益”轉向追求個性化優質產品的“稀缺性效益”。如果無法使用戶相信你的產品比其他企業更優秀,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就只能陷于同質化的惡性價格戰之中,忍受利潤率不斷下滑的煎熬。二要把外延擴張的慣性,轉向創新驅動,轉向努力培養提供更新、更優、更方便耐用的產品和“完整的解決方案”的能力。為此,行業企業必須要加大研發投入,重視試驗條件建設,致力于精益管理,注重信息化,追求產品和生產過程的“綠色化”。
總之,希望裝備制造業企業,尤其是骨干企業,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危機感,認真謀劃自身的“圖強”戰略和實現途徑,用好倒逼機制,變壓力為動力,挖掘改革的紅利,培育創新驅動的能力,找準突破口,明確著力點,化被動為主動,為實現工業強市作出自身的貢獻。
2、建議政府有關部門,一要繼續加大對企業自主研發項目的鼓勵政策。針對我市重點企業的自主研發項目,研發費用可按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給予支持。對新產品和新技術成果給予特殊的資金鼓勵。這有利于加快促進企業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二要加強對自主品牌尤其是本地品牌產品的扶持力度。從各級行政單位到各類主流媒體,主動倡導,積極宣傳,支持當地自主品牌。在公共服務領域,倡導和鼓勵使用本地自主品牌,在文化領域,積極倡導“支持自主品牌”的大眾消費文化。三要減輕企業稅負。根據2012年《中國企業家》調查結果顯示:高達六成的企業認為,自身的稅負較重;八成的企業認為,愿意承受的稅負低于實際的稅負水平;九成被調查企業認為結構性減稅不到位,希望進一步加大減稅力度;四成的企業希望稅收政策能夠對企業創新進行扶持。減輕稅負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建議適時降低稅率,減輕企業負擔,推動企業進行服務、產品轉型升級。四要規范市場競爭環境。關于如何破解產能過剩之策,建議不宜過高估計行政手段的作用,而要多用“市場無形之手”。政府的責任主要是規范市場秩序,創造“優能勝、劣被汰”的公平競爭環境。只要管好了市場環境,在倒逼機制下,一定會有一批優秀企業脫穎而出,并引領全行業升級。
說明:根據2011年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 標準,裝備制造業包括八大類:
1、金屬制品業(33)。
2、通用設備制造業(34)。
3、專業設備制造業(35)。
4、汽車制造業(36)。
5、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37)。
6、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38)。
7、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39)。
8、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43)。(注:汽車修理劃為第三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