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某些基礎研究領域曾出現好苗頭,但因科研人員急于求成、搶發論文,結果被其他國家跟蹤反超,針對這樣的遺憾,國家科技獎獲獎代表寄語從事基礎研究者——
“我感覺,現在有很多年輕科學家很忙,壓力也很大,但似乎對科學沒有太多發自內心的興趣!比涨,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鄭哲敏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感慨。
在他看來,做科研要有耐心、有恒心,耐得住寂寞,即使不受重視,也要甘坐冷板凳。
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依然空缺,這是該獎項自2000年后,13年來第9次出現空缺。
為何大獎難得?本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陳宜瑜,另一個身份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談起我國基礎研究,他似乎更有發言權:“我國基礎研究量上來了,質還沒有完全跟上,文章發得也很多,但多是跟蹤!
陳宜瑜分析,考核指標也是制約基礎研究人員潛心研究的“緊箍咒”。“有很多項目,本應該整合在一起研究。但由于年度考核等評價因素,有些科研人員把很大的課題進行拆分,以便分期‘交差’!彼e例說,我國某些基礎研究領域出現了很好的研究態勢,但才露出一點苗頭,科研人員就搶發論文,結果反而被其他國家跟蹤反超!氨緛砦覀兪亲咴谇懊娴,但可惜的是太急于求成,有時基礎研究積淀一下,反而能走得更遠,更完美!
對于每次媒體追問的空缺原因,很多受訪專家表現得很淡定!皣易匀豢茖W獎空缺也有好處,寧缺毋濫,這說明要求高,其評選是與國際水平在同一標準線上的!标愐髓そo記者說了6個字,“不著急,要等待!
“自然科學獎空缺,一方面說明評獎門檻高,因為需要國際認可,另一方面說明我國基礎研究還存在薄弱環節。現在基礎研究投入上去了,但大的原創性突破還是很少!苯衲陿s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孫鴻烈院士認為,雖然基礎研究鼓勵自由探索,但也需要在有發展苗頭的前沿領域進行由上而下的組織。例如他曾主持過“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該項目就是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并于198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目前,基礎研究有些領域集中度不高,有點散兵游勇的感覺!2012年度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謝華安院士也有同感,“自然科學研究也要組織有力的團隊,在重要領域關鍵點形成合力,進行協同創新!
“必須承認基礎科學的重要性。我一向主張基礎要打好,基礎沒有打好,談不上搞科研。理論學得越深,解決問題就越透徹。”鄭哲敏說,“國家要拿錢組織精干的隊伍做真正的基礎研究,關鍵是給寬松的政策,老老實實干。貴在持之以恒。不要一天到晚,計較這個事那個事!
“目前社會誘惑很多,優秀人才不能夠沉下心來做長期的研究,基礎學科中相對容易的問題都解決了,留下來的‘硬骨頭’需要花費時間并要經歷長期沉淀,能做出成績的速度就更慢一些。”獲獎代表吳衍記表示。
滿頭白發、身著藍色中山裝的沈鈞賢研究員,在獲獎代表中頗為顯眼。記者了解到,他和同事做的“凹耳蛙聲通訊行為與聽覺基礎研究”對生物進化和仿生技術非常有意義。這一發現,分別于2006年和2008年發表于《自然》雜志,并榮獲了2012年度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與現在的年輕人不同,這位已經退休的71歲老者可以沉下心來搞科研,已不在意名和利。他坦承:“現在基礎研究叫得響的項目確實很少,科研人員太浮躁!
在獲獎代表、南京工業大學教授鄧敏看來,“自然科學領域的發展需要十年甚至幾十年的積淀,目前有一些進步但不是很明顯,基礎研究更需要國家持續的關注和支持”。
“科研工作有時候很枯燥,很苦,但苦盡甘來的感覺很美妙,當然,有時候‘甘’也不一定來。人生能有幾個高興的片段就夠了!编嵳苊粽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