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6屆(天津)全國部分城市機械行業工作研討會上的講話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機聯會長王瑞祥
2012年5月31日
同志們:
很高興出席第二十六屆全國部分城市行業工作研討會。在此,我代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對會議的召開和天津市機械工業協會成立五周年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出席會議的國家部門、各省區市、天津市各部門、各開發區、協會、企業、新聞界的同志們和各位代表致以誠摯的問候!
借此機會,向大家通報有關情況。
一是關于機械工業發展的有關情況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行業職工在十年快速發展的良好基礎上,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主題、主線,堅持以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為重要抓手,積極應對錯綜復雜的環境變化,克服了前所未有的重重困難,繼續保持了行業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其主要標志是:
規模總量繼續位居世界前列。截止到2011年底,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達7.07萬家,職工1744萬人。資產總額12.23萬億元,工業總產值16.89萬億元。在遭受金融危機持續影響的不利條件下,2011年完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1%,高于全國工業平均增速(13.9%)1.2個百分點,在工業中所占比重為18.57%,仍居各主要行業首位;實現利潤1.2萬億元,同比增長21.14%,進出口總額6312億美元,同比增長22.84%。在快報統計的120種主要產品中,有102種產品保持了兩位數增長。一批產品產量在全球處于領先位置。發電設備連續六年保持世界第一,金屬加工機床首次成為第一生產大國,汽車繼續保持全球產銷第一。
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產品向高端升級步伐加快,如高端電力裝備發展勢頭良好,高檔數控機床競爭力提高,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步伐加快,農機產品功率及重型礦山設備大型化有了新進展。同時,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如:三大發電設備集團生產量已占全國總產量的66.6%,汽車五大企業轎車產量占總量的71%,F代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快,一批典型企業占比已達30%。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全國31個省市除黑龍江、新疆外,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東、中、西部地區實現產值同比分別增長22.61%、32.38%和27.06%,中西部發展明顯快于東部。產值位于前6位的依次是江蘇、山東、廣東、浙江、遼寧和上海。產值集中度達59.49%。長江、珠江、環渤海灣三大都市圈利潤增長達到21%以上。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1年,行業科技創新在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超深水海洋鉆探平臺、6兆瓦風電機組、86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及第三代核電蒸發器支撐等產品中,取得了積極成果。同時,科技研發體系持續推進。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機械工業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達172個。組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組織機構260個,組建產品質量檢驗、計量測試機構197個,基本覆蓋了行業的各個領域。全年評選表彰“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376項,其中獲得國家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5項。完成科技成果與新產品鑒定161項。以新能源裝備、高效節能環保裝備、、高端儀器儀表及控制系統與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顯示出良好發展勢頭。
開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11年,機械工業與各大洲進出口貿易保持增長。對亞洲、非洲增速分別增長19.9%與18.13%,對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同比增速均超過20%,其中對拉丁美洲增速超過38%。同時,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初顯。一般貿易出口同比增長33.11%。在加快“走出去”步伐時,更加注重了對知識產權等軟件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如近年來國內企業相繼收購盾構機、工程機械、機床、汽車、內燃機等領域的世界先進技術、知名品牌和著名企業,合資合作向引進海外人才延伸,通過借用外腦、引進智力等提升了產業競爭力。行業組織的國際交往與日俱增。目前中機聯已與世界19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建立了工作聯系。汽車、電工等學會分別當選和承擔了國際相關組織的領導職務,標準化工作承擔了9個國際相關組織的秘書處職能,行業國際地位和業內話語權增強,機械工業開放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今年以來,外部形勢更加嚴峻,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1-4月,全行業完成工業總值5.47萬億元、銷售收入5.3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13%和11.45%,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14和1.06個百分點;完成出口交貨值5511.49億元,同比增長6.92%,比一季度回落0.41個百分點。從產銷增速看,依然延續了去年以來回落的趨勢,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均超過15個百分點。經濟效益總體水平回落,今年1-3月,全行業實現利潤2387億元,同比僅增長29億元,增幅1.24%;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6.21%,同比下降0.61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高達74.83%。預計二季度將會止跌企穩,全年仍會實現兩位數增長。
二、關于機械工業面臨的內外部形勢
經過連續多年的快速發展,機械工業為完成量變到質變奠定了堅實基礎。“十二五”機械工業進入了以轉型升級促進行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但從當前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以及自身的基礎看,形勢復雜,挑戰嚴峻,實現強國目標任重道遠。
首先是國際形勢依然嚴峻。為繼續掌控全球制造業制高點,美國等經濟發達體提出“再工業化”戰略,采取各種手段和措施重振實體經濟。這一戰略取向必將極為深遠地影響我國機械工業的轉型升級。俄羅斯、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加速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技術,實行優惠政策承接先進發達國家制造業轉移。世界產業格局、競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發展趨勢,對我形成了“前阻后追”的壓力。同時,由于國際貿易保護加劇,機械產品市場正面臨進口產品越來越激烈的擠壓和競爭,對進一步擴大出口的前景也難以樂觀。加上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復蘇乏力,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一波三折,圍繞市場、能源資源、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錯綜復雜,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依然較大。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上水平迫在眉睫。倒逼機制給我們提出了緊迫要求。
其次是國內環境壓力加大。加快轉型升級、穩中求進保增長,已擺在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位置。發展的基礎條件沒有改變,發展趨勢向好仍然是主流。但在推進轉型升級、保增長的進程中,國內市場實物產品需求總量增長趨緩,對裝備產品的水平及質量要求提高;國內市場國際化趨勢明顯,國際跨國公司大量進入國內市場與我拼爭,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要求更為緊迫;成本上升壓力加大,行業利潤空間被壓縮;資源及環境約束趨于強化,粗放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勢在必行。
三是行業現狀不容樂觀。受國際與國內經濟運行不利因素的疊加影響,加之自身深層次尚未解決的矛盾制約,今年以來,企業訂貨額大幅回落,利潤率下降,出口困難,虧損企業明顯增加,部分企業陷入困難境地,保增長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同時,自主創新提升競爭力的任務艱巨。高端領域如高檔數控機床、控系統90%以上依賴進口,高端儀器儀表70%依賴進口。大型工程機械所需30MPA以上液壓件全部進口。在低端領域,我國企業各自為戰,產能過剩,內部惡性競爭不斷,效益大量流失。同時,也正在遭遇發達國家的滲透和侵蝕。2011年,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仍處于高位,比上年增長37.5%,低水平重復建設與產能擴張更加激化了供大于求的矛盾。特別是生產方式粗放,經濟效益低下,研發投入不足,國際知名大企業及品牌缺失等癥結,嚴重制約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上看,我國機械工業規?偭恳呀涇Q身世界大國行列,這一點值得我們驕傲、自豪,也是我們加快發展實現強國目標的基礎,來之不易。但大而不強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主要的發展指標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較大。增加值率比美國、日本、德國低10-20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美國、德國分別是我們的7倍和6倍;體現技術實力的國際PCT專利申請量,我們在國際上僅列第七位,為美國的1/10,日本的1/7,德國的1/5。其次,每噸鑄件、鍛件的平均能耗,比發達國家均高出30%以上,甚至高出一倍多。而且迄今為止,我們還缺少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產品,除三家汽車企業以外,到2011年才只有國機集團1家機械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機械工業轉型升級的任務緊迫而艱巨,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努力。
三、關于推進行業轉型升級的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
繼“十二五”開局之年印發了“十二五”機械工業總體規劃和近30項專題、專業規劃后,在今年初召開的會員大會上,我們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工業轉型升級規劃部署要求,提出了2012年行業工作思路和任務。即堅持主題、主線,以貫徹落實機械工業“十二五”總體規劃為抓手,穩增長、攻高端、夯基礎、強管理,加快轉型升級。明確提出機械工業轉型就是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由整機帶動零部件發展向整機與零部件并重發展轉變;由主要依靠實物生產帶動向依靠實物生產與制造服務業協同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擴大規模、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粗放管理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簡稱“三個轉變”),由傳統產業加快向創新型、綠色低碳型、智能制造型、服務型、內需主導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升級就是全面優化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工藝結構,促進行業結構的整體優化提升。盡快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附加值(簡稱“三提高”),打造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核心競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根據總體思路和目標要求,進一步提出了實現機械工業平穩較快增長、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節能減排、提高國際化水平與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等六項重點工作。并將今年確定為“規劃落實年”,明確了中機聯“重心下移、加強調研、服務基層”的工作原則,確定了圍繞穩增長、攻高端、夯基礎、強管理,加快推進轉型升級的相關會議與活動,F已定于7月上旬,在沈陽召開“機械工業主攻高端,推進轉型升級交流座談會”,由中機聯主辦,相關專業協會協辦,現場企業承辦。旨在通過組織專題性的會議,選樹一批典型,推廣一批成果,建好一個平臺,分析梳理問題,研究提出改進思路措施,加大推進行業轉型升級的力度。除此以外,正在醞釀提出夯基礎等專題會方案。今年下半年,還將連續舉行質量提升與品牌建設、現代制造服務業推進大會以及科技、標準等專題會議與活動。“十二五”期間,將通過與專業協會等相關力量聯手,持續不斷地深入推進,使行業轉型升級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使規劃目標任務得以如期實現。
在座的省會城市、中心城市是機械工業企業的主要集聚地,在推進行業轉型升級以及在促進區域與地方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此提出幾點希望與大家共勉。
一是要大力營造貫徹規劃、加快轉型升級的濃厚氛圍。機械工業“十二五”規劃是指導行業五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轉型升級是落實規劃的具體舉措和必然選擇,是機械工業發展中具有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的變革過程,需要舉全行業之力,上下同心打好攻堅戰、持久戰。要繼續加大對行業“十二五”規劃和轉型升級目的意義及目標任務的宣傳學習,提高認識,加深理解,使職工人人皆知,樹立人人有責、從我做起的觀念理念。做好規劃、目標的任務分解、責任落實和具體推動工作,一件一件地取得實質性效果。要努力發揮行業的優良傳統和思想政治工作優勢,積極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集思廣益、凝心聚力,營造上下同心共促發展的良好氛圍和工作局面。
二是要堅決貫徹穩中求進保增長的總基調總部署。保持機械工業平穩較快發展是推進轉型升級、實現由大變強的重要基礎,也是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揮支柱產業作用的重要體現。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外部環境日趨復雜的環境下,穩增長已經擺在了經濟發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各省會城市、中心城市作為地方和區域經濟的“龍頭”和支撐行業經濟運行的骨干,無論在“點”上還是“面”上,都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帶動力和輻射力。要積極引導大家深刻理解當前穩增長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強化“保機械保工業保全局”的大局意識。要加強調查研究,認真研判形勢變化,做出科學判斷,既要增強危機意識、緊迫感,又要堅定信心,不要驚慌失措,保持頭腦清醒。特別是行業組織,要及時指導企業適應市場變化,適時調整應對舉措,立足內部挖潛、化解成本壓力、努力開拓兩個市場,確保本地區、本行業和本集團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實現,繼續為機械工業和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做出貢獻。
三是要努力在轉型升級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在座大多數省市的機械工業,基本都是被列為本地工業的支柱產業受到關注和重視,而省會城市、中心城市的機械行業協會(行辦)及控股集團公司,也都承擔著引領發展或指導服務、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有些地區、行辦或集團公司已經有了較全面科學的規劃,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抓落實,如何以扎扎實實的工作,在促進調結構、轉方式、加快轉型升級的各項任務中取得實效。要結合本地區和集團的實際,帶頭按照“三個轉變”、“三提高”的要求,認真研究調結構調什么、怎么調,轉方式如何轉、轉到什么樣,升級升到什么程度等問題,特別是要對照國際先進水平和我們存在的差距找準主攻方向,補齊短板,認真細化工作方案,明確工作重點,落實責任措施,力爭取得實質性效果。要按照以質量和效益為先的目標取向和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在調整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工藝結構方面下大氣力,著力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水平。要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的推廣應用,推進品牌戰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先進產能比重,發展以高新技術為引領的新興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方面下大氣力,著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附加值,搶占新的制高點。要在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綠色制造、“兩化”融合與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等方面下大氣力,著力延伸提升產業鏈、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在創新管理、提高勞動者素質以及精神文明與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下大氣力,著力提升軟實力,增強競爭力。希望你們在這些方面多出成果,多出典型,多出經驗。
四是要積極在整合資源合力推進工作中發揮帶動作用。經過多年的實踐,行業方方面面的工作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工作體系和工作平臺,在合力推進行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省會市、中心城市遍布全國機械工業主要區域,而且已經有了連接凝聚大家的很好形式,堅持26年也充分顯示出了它的生命力。要將研討會納入行業整體工作的體系之中,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出更大的效能和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地區間、各分行業間、各集團企業間的溝通聯系,尋求更寬更廣的合作領域,互利共贏共謀發展。要認真總結經驗,進一步創新思維,創新方式,拓展研討會的平臺優勢,發揮好平臺的功能,在促進省市間學習交流、研究探討共性發展難題、搭建企業科貿合作橋梁及開拓“兩個”市場等方面,有新的作為。真誠希望,歷經20多年風雨繼續堅守的省市行業工作交流平臺,在為促進省會、中心城市間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交流合作、在促進機械工業的振興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同志們,中機聯將繼續秉承“以振興為己任,以服務為宗旨”的辦會方針,致力于植根行業、為行業發展做好服務工作。中機聯將進一步加強與各省市行業協會(行辦)、控股集團公司的工作聯系,互通信息,互通情況。將一如既往地關注、支持各省、市行業協會(行辦)及控股集團公司的工作,共同攜手為推進行業的轉型升級、實現機械工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由大變強的宏偉目標,做出應有貢獻。
最后,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