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經驗是,從一開始便更加強調穩健的投資、風險的控制,還有技術的進步。”晶科能源董事長陳康平說。近期公布的11家在紐交所上市的光伏企業中,晶科能源是僅有的兩家顯示盈利的企業之一。推進會上,“穩中求進”的投資理念替代“大干快上”的規模神話被當做是一種“成功的經驗”。
盡管這種觀念在一年多以前還被不屑一顧,但市場環境的變化讓敏感的企業迅速在商業模式、商業理念上做出調整。
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共有光伏電池企業約115家,總產能為38.5GW左右。其中產能1GW以上的企業14家,占總產能的53%;在100MW和1GW之間的企業63家,占總產能的43%;其余38家產能皆在100MW以內,僅占全國總產能的4%。
危機中光伏企業面臨重新“洗牌”,但暫時并未出現外界所預期的大規模企業兼并整合。“在一段時間內,‘洗牌’將會以‘自然淘汰’形式為主。”王勃華分析,在供應布局、設備配套、合同負責以及管理等諸多方面需對接,這增加了企業整合的“包袱”。“對于多晶硅企業來說,目前企業寧愿在原廠基礎上擴大規模,也比整合一個廠更加經濟。”
光伏產品價格空間的挖掘仍將趨向深入。多晶硅價格從2008年一度接近500美元/公斤,跌至目前20多美元/公斤。盡管如此,成本之戰的壓力預計還將從主產業鏈,如硅料、硅片和電池片等環節,進一步傳導至設備和輔料甚至系統集成環節。
近年來光伏企業熱衷于建立“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系統安裝”垂直鏈條模式,以降低各環節成本,獲得全面的產品線。但在整個光伏行業低迷情況下,專業化精細化運作有所抬頭,垂直一體化模式能否持續保持競爭優勢正經受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光伏企業向國外轉移的趨勢也漸明顯。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實施雙反后,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歐洲、印度也或有意跟進。為此,我國光伏企業一方面在產品上搶占國內市場,而在工廠布局上則積極拓展國際空間。
市場倒逼光伏科技加速進步
分析認為,國際市場上盡管歐洲主要國家和市場補貼在下降,但中國、日本、韓國等新興市場崛起迅速;而太陽能產品價格的急劇下降,倒逼光伏科技加速進步。目前,中國光伏產業正朝著21%的單晶電池光電轉換效率沖刺,發電成本已實現1元/度的關鍵性指標。
“如果從更長遠的趨勢來看,太陽能在能源蘊藏量、能源轉化技術等方面更具優勢。”王勃華說,“到2030年,甚至2050年以后,當世界的總能源消耗量以TW來計時,替代傳統能源的重任將會歷史性地落在太陽能身上。”
面對挑戰,中國的光伏企業積極尋求抱團合作。5月30日,幾十家光伏企業就在合作推進會上簽訂了12個項目,27.25億元的合作協議。
“相關部門正著手加快落實去年底國家制定出臺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此外,還將通過電子發展基金等項目,支持光伏產業關鍵技術研發,鼓勵市場和應用拓展,推動中國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