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能、水能、太陽能等新
能源資源。如今新能源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為我國帶來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事實上,開發利用新能源也是未來國際社會發展的趨勢。
可觀的能源消費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能源及其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但優質能源資源如石油、天然氣等依然嚴重短缺。據介紹,2011年中國石油需求量達4.83億噸,比上年增長6.2%。目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5%,突破了原油對外依存度的國際警戒線。
2010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32億噸標準煤,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然而,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卻不高,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單位產值能耗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倍。事實證明,要實現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必須發展清潔能源。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全國風電并網容量新增1600萬千瓦,累計達到4700萬千瓦;年發電量8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0%以上。
盡管我國太陽能、地熱等新能源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原煤生產仍高達30多億噸,煤炭污染依然是我國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緩解經濟發展與能源及環境之間的矛盾?專家稱,必須改變過于依賴石油和煤炭的現狀。而新能源作為一種“綠色”新技術,在減少環境污染、環境壓力的同時,更可以緩解能源緊張局面。
為此,2006年1月1日我國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為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項目提供財政貼息貸款,對列入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的項目,提供稅收優惠等扶持措施。
新能源是座富礦
我國新能源資源豐富。據統計,每年陸地接收的太陽輻射總量,相當于24000億噸標煤。全國2/3的地區年日照時間均超過2000小時,特別是西北一些地區更達到3000小時。據悉,我國目前還有上千萬無電人口,他們地處偏遠,遠離電網,但所處地區光照充足,光照時間大于2500小時。因此,光伏發電優勢明顯。
風能是我國的一大資源。國家氣象局資料稱,我國離地10米高的風能資源總儲量約為32.26億千瓦,可開發利用風能儲量約10億千瓦。目前,我國的風能開發利用程度有限,但在經濟、技術快速發展后,風能的使用前景廣闊。
水資源在我國一些地區豐沛。我國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近7億千瓦,占我國常規能源資源量的40%。其中,經濟可開發容量近4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7億千瓦時,是世界上水能資源總量最多的國家。而我國實際開發的水電只有1.29億千瓦,計劃到2020年水電開發將達到3億千瓦。專家稱,我國的水能資源按使用100年計算,相當于600億噸標準煤,是我國僅次于煤炭資源的第二大能源資源。
我國地上有豐富的清潔能源,地下的地熱資源也非常富余。據初步估算,全國主要沉積盆地距地表2000米以內儲藏的地熱能,相當于2500億噸標準煤的熱量。目前,我國每年可開發利用地熱水總量約68.45億立方米,折合每年3284.8萬噸標準煤的發熱量。
發展面臨的問題
由于我國開發利用新能源剛剛起步,因此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據介紹,當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缺乏國產核心技術,必須從國外引進,這嚴重制約了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從長遠來看,新能源項目發展必須依賴于重大技術突破。目前最大的技術障礙并非技術成果少,而是現有技術難以轉化成產品,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因此,如何使技術、資本、市場三方面得到有效溝通,是現在新能源發展所面臨的根本問題。
新能源人才不足,是制約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新能源產業不僅緊缺尖端科技人才,連復合型人才也是嚴重缺失。
另外,雖然我國水電和太陽能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由于新能源技術屬于高新技術,再加上資源分散等特點,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我國一些新能源開發利用成本還是很高。
當然,在產業發展與政策保障方面,我國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借鑒國外政策體系,盡快形成支持我國新能源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