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了8年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毋庸置疑是中國農業機械化進程的推手和引擎,正是在這一政策的拉動下,中國步入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快車道。2012年,首批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30億元早早下撥,進一步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在補貼資金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補貼政策的實施也一直在調整完善,2012年提出的政策試點,似乎讓農民用戶和農機行業所期待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普惠制"漸行漸近。
在《2012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選擇少數農業生產急需且有利于農機裝備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的農機品目在省域內滿足所有農民申購需求補貼試點;同時選擇部分市縣實行全價購機后憑發票領取補貼試點;補貼資金結算級次下放。
第一個試點恰恰是農機購置補貼"普惠制"的根本,而農民全價購機憑票領取補貼加上補貼資金下放到縣或者鄉,如資金能夠提前預撥到位,則農民可以買完農機后,直接到相關部門直接領取補貼。這看似水到渠成的制度設計,走起來卻是坎坷四伏,不過筆者倒以為,"普惠制"是讓農機行業回歸市場良性發展,促進行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動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劑良藥。而2012年,也許正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普惠制"的前夜。
第一,在不限定補貼對象的情況下,農機購置需求到底多大?目前還沒有進行準確測算,誰也說不上到底多大盤子的補貼資金能滿足未來這一需求,但是從農機行業目前總產值可以預見,這個盤子再大,在近萬億的惠農資金中,農機購置補貼這筆資金是很容易消化的。
第二,如何確保補貼資金到達農民用戶,這其實并不是一個技術實現的難題,國家財政只要資金能足額按期預撥到位,并將補貼資金托管到銀行或其它第三方金融機構,不進入到地方行政管理審批環節,資金被挪用的可能性則自然規避,而地方農機管理部門只要嚴格審核農民是否真實購機即可堵住套取國家補貼。
第三,"普惠制"實施的另一個被設想的障礙是補貼過度化導致農業機械產品市場保有量過大,從而造成國家補貼資金的浪費。但實際上,中國的農業機械化服務已經開始走向專業化分工的道路,各地農機合作社已經成為農機作業服務的承擔者,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將很快成為一個市場,既然是一個市場就會遵循市場供需平衡的規律,供大于求時,農機作業服務的價格會下降,反之則上漲。對于農機產品的購買也會隨著這一市場變化而變化,作業服務贏利則采購機器,作業服務虧損則控制采購,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以及農業作業服務因此回歸到市場循環中來。
現在看來,"普惠制"的障礙隨著補貼資金的不斷擴大都已經不再是障礙。2012年,試點過后,行業是否能真的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呢?這個"普惠制"時代的前夜還將多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