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農業部下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兩個行動”分別提出目標: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達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7個百分點,力爭實現農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我國是化肥生產和使用大國,化肥施用對糧食增產的貢獻較大。

怎樣平衡秸稈還田與化肥施用量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在改善土壤質量前提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已成為新時期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一項重大挑戰。日前,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劉慶團隊在定量評估秸稈養分庫對化肥替代的潛在貢獻作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布于《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續能源評論》。
劉慶團隊基于中國數據統計年鑒,全面收集了1998至2014年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農作物產量、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秸稈產量、秸稈養分資源量等數據,并首次定量評估了秸稈養分庫對化肥替代的潛在貢獻作用。研究發現,秸稈中具有大量的養分資源庫,若考慮能被植物有效利用的化肥施用量,理論上28.92%與98.86%的秸稈還田率就能完全替代鉀肥與磷肥的有效施用量,100%秸稈還田即可替代87.22%的氮肥有效施用量。
該結果表明,秸稈還田是實現化肥施用零增長行動和維持糧食穩產增產的潛在重要措施之一。為此,研究人員提倡應將秸稈還田作為秸稈資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與優先鼓勵政策,同時應大力支持新型秸稈分解技術并研發更為高效的還田策略,以確保中國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十三五”期間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