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實施工業強省、制造強省、網絡強省戰略
從全省工信工作會議上了解到,今年,省工信廳將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深化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工業強省、制造強省、網絡強省戰略,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整合上下游、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邁向中高端。力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5%左右,民營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7%左右,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0家;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增長8%左右,壓減水泥產能110萬噸、平板玻璃500萬重量箱、焦炭720萬噸。
圍繞工業邁向中高端,大力實施制造強省戰略
——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進“制造業+互聯網”融合,培育增強新發展動能,加快實現河北制造向河北創造、河北規模速度型向河北質量效益型轉變
以千項技改為引擎,推動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深入推進“百千萬億”助力工程,加大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力度,培育10個省級、爭列1-2個國家級示范基地,新增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企業50家以上。研究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見和鋼鐵、新材料、水泥、玻璃行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謀劃各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指導意見,實現錯位發展。創新技改專項資金支持方式,推動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基金和股權引導基金又好又快落實到項目。加快河北北汽福田年產10萬噸發動機缸體缸蓋項目(承德)、石家莊四明升光通訊器材陶瓷插芯項目、保定維爾鑄機搬遷改造項目等一批重大技改項目建設。
以培育扶持為手段,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產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制定《河北省加快電子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實施意見》,實施“互聯網+”協同制造工程,繼續培育和引導一批“互聯網+”制造業試點示范項目。組織開展“互聯網+”制造業百縣培訓活動,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創建工作,培育認定2家省級智能工廠、100個智能車間。積極爭取、及時發放新能源汽車補貼,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35000輛標準車,力爭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達到150億元。
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圍繞落實省政府《關于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指導意見》,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力爭20%建立研發機構。加強與京津科研院所、重點高校的對接合作,深入推進“百校千企”產學研用合作系列活動,加快科研成果孵化、轉化、產業化。研究制定我省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認定辦法。堅持試點先行、成熟推廣,創建1-2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試點。指導開發千項省級工業新產品新技術、培育千項工業名牌產品,年內新增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5家以上、認定省中小企業名牌產品200項以上。
以軍轉民、民參軍為路徑,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深入實施省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研究制定《關于促進軍民融合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按照“1+1+N”(1個環京津軍民融合產業帶、1個石保廊軍民融合創新線、N個發展示范點)總體布局,統籌推進產業、項目、企業、園區、產學研用基地、技術成果轉化、融資平臺、人才“八個一批”建設,重點推進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領域軍民融合,跟蹤謀劃交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打造一批軍民融合龍頭工程、精品工程。建立省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培育認定省級軍民結合產業示范園區和軍民融合型企業(單位),壯大軍民融合市場主體,推進產業集聚發展。
圍繞功能疏解產業聯動,縱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認真落實《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健全對接平臺、加強橫向交流,爭取在產業率先突破上有更大作為
完善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出臺協同發展綜合改革試點意見,探索三地跨區域“放管服”試點,建立京津冀產業主管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重點解決異地監管、并購重組、產能指標、審批前置等一系列問題。開展京津冀產業精準合作專項行動,整合發揮好北京的科技優勢、天津的先進制造優勢、河北的產業配套優勢,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集聚區和示范園區,構建京津冀產業發展帶。
實施產業精準對接。制定《推動京津冀產業協調發展工作方案》,分行業、分領域推進我省與京津產業聯動發展。開展京津冀產業精準合作專項行動,與北京中關村科技園、亦莊開發區等京津園區和龍頭企業進行精準對接、有效洽談,分行業組織專場對接活動,建立京津冀產業轉移對接常態機制。依托曹妃甸區、渤海新區、正定新區等17個重點園區(基地),加緊建設產業聚集和轉移承接示范園區,謀劃和落實一批標志性產業項目。加快京津冀創新共同體建設,打造北京IT產業加工中心,加強與天津電子信息產業鏈協同配套,重點推進100項科研成果產業化,力爭建設一批區域科技成果轉換中心、技術交易中心、人才交流中心。
加強優勢產能國際合作。充分發揮我省鋼鐵、裝備制造、建材、輕工、醫藥等產業的比較優勢,引導和鼓勵一批有實力的企業通過股權并購、資產收購、參股和控股等方式,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推進境外產業園區建設,鼓勵我省園區和企業在境外開發建設工業園區和經濟特區,指導企業向現有的境外合作園區聚集,打造產能國際合作示范平臺。加快河鋼集團塞爾維亞鋼廠建設,擦亮“一帶一路”建設的“名片”。
積極參與新區規劃建設。圍繞“千年大計、國家大事”,主動融入雄安新區籌建工作,創造性地發揮部門職能,承接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摸清新區產業發展底數,積極穩妥地指導新區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加強“散亂污”企業治理,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改造升級。盡快編制新區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智慧雄安建設規劃,研究制定產業指導目錄和負面清單。重點爭取工信部對口司局所有政策傾斜、試點支持,引進部屬院校、軍工集團、電信運營商、事業單位。
圍繞做優營商環境,扶持民營經濟上規模上水平
——充分激活民間資本、市場主體,“鋪天蓋地”發展民營經濟、“頂天立地”壯大中小企業
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緊盯《中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修訂草案》進程,適時修訂我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組織落實好國家和省已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健全政策支撐體系。加強政策宣傳解讀,組織科技、金融、人力資源等部門成立政策宣講團,開展30場次宣講活動,送政策入園區、入集群、入企業。配合有關部門,抓好營商環境集中整治工作,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的內在活力和潛力。
加快推進創業創新。實施萬家工業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行動,通過改造提升一批、集聚發展一批、專精特新一批、管理提升一批、兩化融合一批、國際化發展一批,培育新增2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一批“單項冠軍”。完善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功能,集聚帶動服務機構2500家,服務企業3萬家以上。新增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0家、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10家,繼續開展“金色陽光”法律服務、“專家學者企業行”等活動,集中開展“訂單式”服務15場次。
持續強化重點支撐。加快運營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支持融資擔保機構做大做強,促進融資擔保行業健康發展。大力開展產業集群示范和提高工程,不斷規范和提升省重點產業集群發展水平。加強中小企業運行監測分析,為民營經濟“問診把脈”。實施萬名創新型企業家培養工程,啟動“百千萬”培訓計劃,培育一批高素質民營企業家,建設一批民營經濟人才培訓基地,完成各級各類培訓200萬人次(含企業自主培訓)。
圍繞清潔綠色高效,全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
——對照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強力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意見》及18個專項方案,確保落后產能應去盡去
堅決化解過剩產能。落實嚴于國家的六類標準,以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倒逼產能退出,確保11月前壓減水泥產能110萬噸、平板玻璃產能500萬重量箱。嚴格執行1∶1.25的國家鋼鐵產能減量置換比例,積極穩妥推進首鋼京唐二期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強排查治理,確保在6月底前全部取締“地條鋼”等落后產能。開展焦化行業污染整治專項行動,壓減焦炭產能720萬噸。
推進工業綠色制造。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圍繞生產過程清潔化、能源利用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推進綠色產品生產和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建設,構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綠色制造體系,力爭培育1-2家省級綠色試點園區和20家省級綠色試點工廠,指導東旭等列入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建設。抓好工業節水,推動重點行業和領域清潔生產水平提升。改造燃煤工業鍋爐6651臺、22928蒸噸,圓滿完成我省推進燃煤工業鍋爐改造行動計劃。
培育節能環保產業。推動以合同管理為主要模式的節能環保服務產業發展,鼓勵和支持節能環保裝備企業和重點用能企業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加強我省節能環保裝備產品、技術在省內的推廣應用,扶持一批節能環保產品生產企業和品牌。抓好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廢棄物示范工程建設,推動支持政策落地,進一步擴大試點示范范圍。編制河北省尾礦資源綜合利用規劃,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布局,繼續推進承德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固廢與生態創新中心”尾礦綜合利用創新平臺建設,開展建材產品替代和工業原料替代工程。
省工信廳提出,要健全層層負責、壓茬推進、環環緊扣的項目管理和督導推進機制,對引進落地重大項目、督促落實重點任務、組織籌備重要活動等,建立精細化臺賬,一月一反饋、一季一交賬、半年算進展、年底看成效,對各市年終進行綜合排名并上報省領導,真正把工作盯死抓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