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上午,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2012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言時表示,中國工業已經進入到必須以轉型升級促進發展的新階段。當前歐債危機與金融危機后續影響相互疊加,對中國而言,外需市場難以再繼續擴張,再加上發達國家推進產業回歸和再造,這給中國工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壓力和轉型壓力。
苗圩說,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是中國優化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中之重。工業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戰場,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力軍,是保持經濟穩中求進的重要力量,工業創新能力決定了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
“從世界范圍來看,科技發展深刻改變著經濟發展方式,科技實力決定了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從產業國際競爭和國際分工的態勢分析來看,中國幾乎所有的主要產業,包括中國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紡織服裝業在技術創新能力和品牌競爭力方面仍然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優勢。”苗圩指出,對于產業升級來說,技術創新既是核心要素和關鍵環節,更是重要的支撐。
針對中國工業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壓力,苗圩提出,以增強創新能力為著力點,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他說,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增強技術創新能力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
第一,堅持走開放式創新的道路。在研發活動日益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堅持合作、共贏、開放,深化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有效吸納利用整合全球的各類創新資源,并把本土企業創造的和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戰略導向和主要目標。
第二,加快確立企業的真正創新主體地位。中國政府正在從體制和機制上推動創新領域企業主體地位的確立,重點支持和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第三,促進全產業鏈整體升級和創新。要打通一批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加快形成一批先進的規模化生產能力,加快使主要行業的全產業鏈高效化、精致化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從基礎研究、技術標準、知識產權方面入手,提升工業設計、生產制造、系統集成、市場營銷等環節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第四,高度重視商業模式的創新。在現代市場條件下,商業模式的創新與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同等重要,中國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商業模式的創新,大力發展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
第五,以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產業規則等集成打造產業核心競爭力。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與同行業的國際跨國公司還有較大差距,基本上沒有技術標準、產業規則方面的主導權,所以中國企業必須加緊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標準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產業規則的制定,以此提高產業自主發展的能力。
苗圩強調,工業是實體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促進經濟轉型和轉變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增長的共同選擇。對于中國來說,“十二五”時期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關鍵時期。當前必須積極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和工業轉型升級的外部環境,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深化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落實鼓勵企業創新投入的政策,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