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工信部前不久印發了《綠色制造2016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今年將進一步提升部分行業清潔生產水平,預計2016年全年削減化學需氧量8萬噸、氨氮0.7萬噸。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近日在“2016中國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與綠色制造年會”上表示,我國將推進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到2020年制定一批基礎通用和關鍵核心標準,形成基本健全的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到2025年,綠色制造標準將在各行業普遍應用,同時加快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企業、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重點領域的標準制定。
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是減輕資源環境壓力有效途徑
去年國務院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組織實施傳統制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專項。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
其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范工廠和百家綠色示范園區,部分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徐德龍指出,實現綠色制造的關鍵途徑包括綠色新產品的研發、綠色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研發,以及政府、社會、法律、金融體系的支撐。
徐德龍表示,綠色制造的本質是具有環境意識的制造,是一種綜合考慮人們需求、環境影響、資源效率和企業效益的現代化制造模式,使產品從設計制造、使用到報廢全生命周期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最少,對自然生態無害或者危害極小,使資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降到最低。
業內人士認為,綠色制造是綠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是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增加綠色產品供給、減輕資源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更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關鍵措施。
中華環保聯合會秘書長張永紅表示,去年國務院通過的《中國制造2025》,將“綠色制造”作為主要方向之一。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制造業是否具有“綠色基因”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制造強國戰略,我們認為需要聯合政府、企業、公眾,以及資本市場等多方的力量,堅持一盤棋思想,統籌協調、群策群力。”
張永紅提出幾點建議:一是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的綠色轉型創造良好條件。二是優化工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強化試點示范和綠色監管,積極構建綠色制造標準技術體系。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三是發揮企業的核心作用。轉變思路,提高認識,大膽改革。加快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力爭盡早取得綠色技術上的突破,引領和帶動制造業高效、清潔、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綠色制造成為汽車行業未來發展核心趨勢
在“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指導下,綠色制造的理念也正在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核心趨勢。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于凱此前曾表示,我國汽車工業應基于全產業鏈推動相關各方密切合作,共同開展材料基礎層面關鍵技術改進和突破,以材料強基推動汽車工業綠色發展和產業進步,實現汽車工業的“中國創造”。
中汽認證中心主任付志堅認為,汽車綠色制造體系的內涵,初步認定在保證產品功能質量和成本的前提下,在產品全生命周期充分考慮環境影響、資源利用、能源消耗,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優化協調。圍繞綠色制造體系的構建,基礎是要構建綠色標準評價體系、綠色制造評價體系,圍繞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我們認為整個制造體系的構建是系統工程,需要目標驅動,在整個‘十三五’期間,圍繞工信部提出的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的示范,整個汽車產業圍繞綠色標準體系建設,圍繞綠色品種體系建設。”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資源中心主管工程師莊夢夢認為,綠色供應商的科學評價與遴選是實現綠色采購的關鍵,這要求汽車廠商構建完善、合理的綠色供應商評價體系,將資源與環境要求納入其供應商準入管理,制定績效評價機制,將綠色理念輻射至上游企業。
“目前,已有71家原材料企業的1000多種材料完成評定。綠色零部件認證通過企業自愿聲明和出具第三方檢測報告的形式,促進汽車生產企業及各級供應商強化材料源頭管控,完成下級供應商產品基本物質與材料使用情況的信息傳遞。”莊夢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