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超過50%,農業生產已進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的歷史階段。那么下一步,農機化的發展方向是什么?還面臨哪些挑戰?代表委員討論后一致認為,農機化發展最大的潛力和希望在科技進步,實現農業機械化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科技進步承擔著重要歷史使命。
從我國農機化發展現狀來看,科技研發無疑是一個短板和瓶頸。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金富代表說,“目前,我國自主品牌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普遍不強,中低端產能過剩、競爭尤為激烈,很多產業的高端環節都被外資品牌牢牢掌控;同時,在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方面,長期以來一直被外資品牌‘卡著脖子’。”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董事長任洪斌委員也十分贊同這一觀點,“制造企業一定要堅持有質量的增長,現階段,制造企業應該改變增長方式,要由規模擴張轉向技術進步以及管理創新這樣一些因素來驅動它的內生增長,也就是真正實現有質量的增長。”
“現在愿意投入研發的多是大中型企業,但往往這些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等研發的新產品一上市,就會迅速被其他企業仿冒,而且由于沒有研發成本,后者的產品可能反而價格更低,賣得更好。這就嚴重挫傷了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機局農機處處長胡建勝委員坦率地指出了農機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十分不足的問題,“因此,亟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行業自律,并大力營造尊重創新、尊重人才的氛圍。”
當前,農機農藝融合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機化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同一種作物在不同地區的栽培技術可能都有差別,因此農機與農藝的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農機研發時也要從生產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地區情況對機具進行‘微調’。”胡建勝說。
針對如何解決農機農藝融合問題,更香茗茶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學文代表建議,國家應在農業技術和機械研發生產上加大資金投入,重點攻破技術難關和難點,生產出實用有效的機械設備;把農機科研、生產和使用單位有機地捆綁在一起,真正實現“產、學、研”的路線。
俞學文表示,人才對農機化發展至關重要。他建議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科研人才待遇,號召科研人才深入基層、深入企業。同時,他還提出,應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土地等農業農村資源的有效整合,為未來進一步提高機械化水平創造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