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智能制造將助力中國經濟發展 系統集成領域發展空間大 |
來源:中國證券報 時間:2015/12/18 10:43:44 瀏覽:1133次 |
12月17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進入到第二天,“互聯網+”成為主角,尤其是智能制造與產業升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出席“智能制造與轉型升級”分論壇時指出,“‘互聯網+”是構建產業新體系的戰略要求,”將運用互聯網思維推進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改革,優化供給結構創造消費需求,促進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變革,推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 世界互聯網大會組委會主任、浙江省省長李強表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聯網+”制造為趨勢的新工業革命是中國制造擺脫“雙向擠壓”的戰略機遇;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中國工業經濟“彎道超車”的最佳路徑。 擺脫“雙向擠壓” 李強表示,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進入整體速度放緩的“彎道”,全球制造業競爭升級,發達國家推動“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發展中國家加快工業化進程,作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的中國面臨著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爭的“雙向擠壓”。 5月8日,“中國制造2025”規劃發布,智能制造被賦予了中國工業經濟“彎道超車”的重任。10月出臺的《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進一步指出,智能制造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環節融合,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算、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 實施智能制造離不開工業互聯網這一關鍵基礎設施的支撐。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介紹,經濟發展的現實壓力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并存,工業互聯網支撐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從而創造新的生長方式、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 工業互聯網可以理解為“網絡+數據+安全”,以網絡連接與協同為支持,基于數據分析結果,在安全可信的前提下,工業互聯網支撐實現單個機器到生產線、車間、工廠乃至整個工業體系的智能決策和動態優化。 根據《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到2018年,高端智能裝備國產化率明顯提升,建成一批重點行業智能工廠,培育200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初步實現工業互聯網在重點行業的示范應用。 打造“智造強國” 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表示,由于自動化程度不足,中國直接進入工業4.0并不現實,目前應積極推進工業3.X的各個環節,包括機器人、自動化系統集成、傳感器、機器視覺、伺服控制器等。其中,機器人智造和系統集成環節是實現智能生產的關鍵,在政策支持下有望加速爆發。 數據顯示,全球工業機器人從2010年開始爆發性增長,5年銷量復合增速高達30%。隨著人工成本增加、勞動人口下降以及制造升級的影響,中國機器人同樣迎來了爆發性增長,近5年銷量復合增速高達60%。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2014年僅為36臺/萬人,相較于世界的平均水平60臺/萬人還有不小差距。國內諸多廠商開始自主研發生產,國產化進程逐步推進。 “在機器人應用的基礎上,未來智慧工廠的推進有望加速,其中系統集成最為受益。”荀玉根指出,集成行業空間巨大,2012年系統集成行業規模近千億元,國內民營集成商借助本體優勢成長明顯,進口替代正在進行中。其中,汽車領域自動化最為成熟,目前汽車集成領域內資占比約30%,未來3-4年可望實現進口替代,汽車機器人集成行業出現龍頭公司的概率最大。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指出,車聯網、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是智能互聯汽車的三大技術。這將引發一系列變革,包括生活方式、IT通訊技術、基礎設施、人類文化等。 荀玉根指出,相對汽車行業,3C及家電行業的自動化率相對較低,仍處于機器替代人工初期,有望成為下一個自動化應用爆發的板塊。(記者王榮)
|
上一篇:直面低谷期 工程機械實踐后市場中的轉型升級 下一篇:蔡惟慈:機械行業增長趨平緩 2015年或增5% |
[關閉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