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科技創新 推動轉型升級
日前,從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傳來喜訊,石家莊高新區在最新一輪115個國家級高新區評價中,綜合排名首次進入前20名,綜合實力躋身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
創新驅動,高新區是主戰場;工業強市,高新區是生力軍。近年來,石家莊高新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狠抓創新能力提升、廣拓國際合作渠道、力促企業升級轉型,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國際合作引領科技崛起
火花飛濺、藍焰吐舌,機械臂伸縮自如,一張張高強度鋸片從現代化的激光焊機上滾滾而出。
走進位于博深工具新廠區成型車間,十幾臺先進的激光焊機整齊排列,技術人員正在緊張地進行著焊接操作。
“這是目前國際最先進的激光焊機,通過激光產生一千攝氏度以上的瞬時高溫,把粉末冶金的鋸齒焊接到基片上,實現一次成型。”
車間技術員李會猛說,以前車間使用的都是手工焊,效率低、污染大,鋸片強度也受到限制。通過國際合作引進新技術后,鋸片的技術標準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目前,博深工具規模、技術已經位居國內同行業前三位。為了拓展生存空間,我們通過合資、并購、技術合作等形式在美國、巴西、泰國等地設立了5家境外分支機構,總投資達5180萬美元。目前的高端產品50%銷往海外市場。”博深工具副總經理井成銘說。
博深工具只是高新區企業積極參與全球競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高新區大力推進國際市場國內化、國內市場國際化。在“走出去”大趨勢中,國際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來自石家莊高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包括博深工具、以嶺藥業、金環鋼構、科瑞達儀器等在內的一批科技含量高、重視海外市場的企業,已在全球數十個國家設立了包含境外技術研發機構、境外生產制造基地和境外營銷服務機構等在內的33家境外分支機構。
在這背后,是高新區致力于國際化招商的心血與付出。該區先后派員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主題招商、產業招商,并開展合作懇談活動,以吸引海外優質企業落戶。
目前,區內已有臺灣統一集團、國祥運輸設備、河冶住商等外商獨資、合資企業54家,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1.14億美元,創歷史記錄。
產業升級助力經濟騰飛
走進石家莊四藥高新區生產車間,配料、灌裝、傳輸、入庫一個個環節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這一邊,白色的輸液瓶順著生產線緩緩移動,猶如一排排整裝待發的戰士。那一邊,灌裝好的輸液瓶已經裝箱完畢,順著輸送帶迤邐前行,“穿房過屋”一路直奔立體倉庫。倉庫內,機械手“輕舒猿臂”,將一箱箱產品碼放整齊,再推送進入立體倉位安放好。
行走在四藥新廠區,舉目所見是四通八達的“空中連廊”,綜合樓、車間、立體倉庫通過連廊結為一體,整潔寬敞的廠區看不到一個工作人員。
“新的廠區投用后,生產環節的人流物流全部通過空中連廊實現,員工進入大門后,不再走廠區道路,當然看不到人影了。”石家莊四藥高新區廠區生產部經理韓同樂這樣解釋。
四藥高新區總部搬遷升級改造項目,是省、市重點項目,也是四藥實現轉型升級、跨越趕超,收入超百億元的戰略支撐項目。這個項目占地300畝,凈地210畝,計劃分兩期建設,目前一期建設面積18萬平方米,已經建成投產,成為全世界單廠區規模最大的輸液制品生產企業。
“新廠區是按照歐洲標準建設的,價值2個多億的設備全部是德國工藝設計,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水、氣、電等方面實現了綜合利用,比傳統工藝可節省成本20%以上,充分實現了節能、環保。”四藥副總經理李勝平說。
為推動全區產業轉型升級進入快車道,高新區積極謀劃科學布局、爭分奪秒抓緊實施,今年以來,一大批投入大、產值高、技術精、社會效果好的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今年3月31日,高新區第一批11個項目集中開工,其中包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定向聲波系統產業基地、東旭高科技產業園等標志性龍頭項目。這些項目總占地1660畝,計劃總投資289.72億元,竣工投產后預計年可新增銷售收入350億元,實現利稅88億元。
5月8日,高新區第二批10個項目再次集中開工。這批項目共占地620畝,計劃總投資49.94億元,竣工投產后預計年可新增銷售收入84.27億元,實現利稅21.76億元。項目范圍涵蓋了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孵化器等多個領域。尤其是作為高新區主導產業的生物醫藥領域,在10個項目中就占了7個。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高新區完成營業總收入1020億元,同比增長1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5.6億元,同比增長18.6%。
人才匯聚筑起創新高地
一臺柴油機大小的機械裝置,一頭連著污水管,一頭連著出水管。技術人員輕輕按動開關,汩汩的清水緩緩流出。
“這是我們最新研發的污水處理裝置,應用于醫藥企業后,可以把污水的化學需氧量指標降到常規指標的不到一半。”
說話的是天俱時集團首席環保科學家甄崇禮,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2014年初與天俱時集團開始合作,并成功入選我省重點引進科技人才“百人計劃”。
為加快創新驅動、跨越趕超步伐,高新區緊緊抓住主導產業人才需求,通過鼓勵搭建人才干事平臺,創新服務措施,形成了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干得好的良好環境。
“截至目前,全區共建立院士工作站9家,博士后工作站和創新基地6家,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30余家。”高新區人才資源中心主任王光軍認為,高層次人才在高新區發揮了創新驅動生力軍的重要作用,典型事例不勝枚舉。
比如,旭輝電氣高端引智,與哈工大專家合作,創新研發“自動跟蹤消弧線圈成套裝置”,不但成功入選河北省名牌產品,在國家電網集中招標采購中中標率也名列前茅。以嶺藥業的吳以嶺院士研發的肌萎縮注射液填補了國內空白,連花清瘟注射液上市后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先河科技管祖光博士主持完成國家重大儀器專項“環境大氣中細粒子(pm2.5)監測設備開發和應用”,實現了尖端大氣監測儀器的國產化,推動了國內環境大氣質量監測網絡的建設。天俱時集團首席科學家王京主持的生物酶法萬噸抗生素中間體總承包工程,工藝簡化、節能、降耗,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年增效益1000萬元以上……
人才興企、創新為王。
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基地,高新區重視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全區省級以上孵化器增至9家,孵化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700多家。僅2014年一年,高新區就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6家,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188家。全年共組織申報各類科技項目371項,各類科技項目立項90項。目前,高新區已擁有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504家;智達光電等18家發展態勢好、技術含量高的科技企業成功入選河北省科技小巨人計劃。
高新區還積極營造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十條政策》、《“新三板”企業上市資助資金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相繼出臺,一大批高新科技企業從中受益,跨入發展快車道。
今年5月20日,高新區博廣熱能、智達光電等5家科技企業同日登陸新三板,更是成為全省科技企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環境改善提升幸福指數
行走在高新區,路兩邊綠樹成行,花叢中鳥雀鳴唱,一家家企業就像是坐落在漂亮的花園中。作為省會東部的魅力新區,高新區著力改善發展環境,從污染治理、人文建設、社會服務等多方面入手,為跨越發展增添了強大后勁。
“為監測揚塵污染,我們配備了90名專職揚塵聯絡員,安裝監控56個,對轄區內所有建筑工地進行嚴格監管。”高新區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高新區先后投資3322.7萬元,對八方、韓通、南郄馬、劉家莊4個村4634戶實施了天然氣入戶工程,改造完成后可減少燃煤消耗26000噸、減少煙塵排放270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648噸。同時,加大植樹綠化力度,大力實施公園增綠、街角綠地補綠、道路兩側綠化密植等工程,新增綠地面積13萬平方米,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新建小區、城中村改造小區逐年增加,高新區出臺了《關于加強社區建設與管理的實施意見》,對社區居委會的職能、社區工作者的管理、考核等進行了規范。社區工作者待遇由執行全市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最低工資標準的160%-180%。
2014年10月1日起,高新區實施新的政府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政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552名“三無”、低保、社會孤老、重度失能和9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居家服務,使困難老人和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此外,高新區還投資近500萬元建設了長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轄區群眾提供方便、周到、優惠、有效的醫療保健服務。由于工作成效突出,這個中心去年被評為全國群眾滿意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成為全市社區衛生行業的一面旗幟。
“這次在全國排位大幅躍升,是對高新區發展方向和發展成果的充分肯定。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立足創新驅動,加快科學發展,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機遇,做轉型升級的先鋒隊,跨越趕超的發動機,堅決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高新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