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裝備制造業成大朗產業主力軍 |
來源:南方報網—南方日報 時間:2015/7/7 10:00:47 瀏覽:1186次 |
“我們現有的廠房使用率已經飽和,為長遠發展需要,我們計劃在石廈建一個占地100畝的新廠區。”日前,東莞信易電熱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今年計劃再投2億元在大朗建新廠區。這也是該公司繼2014年投資600萬元實施“機器換人”后的又一大動作。 據介紹,信易新廠將規劃建設成一座完善的現代化、創新工廠。新廠建成后,將與現有廠房一并配合使用,屆時公司年產值有望翻一番,達到5.8億元。目前信易公司增資擴產項目已被納入市重大建設項目,大朗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協助企業開展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 大朗裝備制造業產值在全鎮工業總產值中,占據較大比重,現成為與毛織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并駕齊驅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今年的“大朗1號文”《關于推動產業提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以艾爾發、信易、伯朗特為龍頭,集中研發生產科技含量高的整機產品,加快產業鏈和企業鏈的有效整合,形成以整機制造為核心、上下延伸的完整產業鏈,使裝備制造業真正成為大朗產業提升的主力軍。 在“世界工廠”的東莞,大朗成為制造業產業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員,除了毛織產業外,大朗仍有分量足夠的支柱產業猶如一枚光芒四射的“黃金齒輪”,在影響世界。在此當中,信易的增資擴廠只是大朗制造裝備發展道路上的一道迷人縮影而已。 從星星之火到三足鼎立 在1979年之前,大朗全鎮除了房屋和農田,便全是荔枝樹。據當年大朗經濟發展總公司工作人員陳沛欽回憶,大朗的裝備制造行業最初的形態是一些鎮屬企業,生產一些簡單的農用機械產品。 到20世紀80年代,大朗鎮大力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從香港引進以毛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像大朗毛織一廠,其成功模式吸引了更多的港資企業涌進大朗鎮。“這些企業都是跟隨那些港資毛織企業過來的,大部分都是跟村里合作,也是簡單的代工企業。”大朗分管經貿的黨委委員葉淑帆說。 1983年,大朗第一家裝備制造業企業—大朗保安塑料五金廠就是這樣進入大朗鎮蔡邊村的。這個投資200萬元的港資企業,剛建立那幾年,每天都是靠兩趟往返的直通車將單接過來大朗,然后再將加工好的產品運到香港。而每個月30元的工資,吸引了無數年輕人。 現在,在大朗鎮升平路上,保安塑料五金廠的大門上掛著的工會牌匾已經生銹,斑駁的廠房已經被周邊的新廠房緊緊包圍著。簡陋的車間內,幾名工人坐在殘舊的機器邊,揀出合格的玩具模型。幾十年如一日,工人們生產的玩具都由香港的公司負責出口到美國,賺取低廉的加工費。 當年,在大朗引進了保安塑料五金廠后,又相繼引進了投資2100萬元的大朗美德塑膠廠、投資500萬元的竹山大成五金塑膠廠、投資300萬元的大朗洋務金星五金電鍍廠。這批企業使大朗裝備制造行業漸具雛形。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東莞市迎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大朗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各村開始進行小型的工業區建設,一幢幢嶄新的標準化廠房代替了原先簡陋的廠房。 鎮政府也積極組織大朗鎮外資引進公司和經濟發展總公司開發工業區,如金沙工業區、敦煌工業區、大角嶺工業區、黃竹坑工業區等。 在這個階段,大朗鎮除了注重毛織產業的發展,也開始注重引進一大批資金雄厚、投資規模大、投資期限長的裝備制造業企業,掀起了一輪引進香港、臺灣裝備制造業的熱潮,大朗裝備制造業從此駛入“快車道”。 明利鋼材模具制品有限公司就是當時引進的企業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明利在香港面臨著人才困境和客戶大舉遷移東莞的情況,投資人幾經考察后,1994年將生產線也搬遷到大朗鎮,并投資1.5億元。 從1994年投資辦廠到現在,原本800工人翻成1600人,年產值從當初的1個億到現在的3個億,明利已經成為了大朗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之一,年生產模架3.1萬噸,居國內同行業的第二。 那個時期的大朗鎮主政者,在一手緊抓毛織產業的同時,一手發展裝備制造業。引進明利后,大朗又在后來幾年相繼引進了投資7.8億元的春雨(東莞)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臺灣)和投資1.6億元的大寶(東莞)模具切削工具有限公司(日本)等企業。裝備制造業格局也從單一的港資企業變為中國香港企業、中國臺灣企業、日本企業三足鼎立的格局,彼此之間形成激烈的競爭氛圍,當初引進的這些企業如今也成為了大朗裝備制造業的龍頭和明星企業。 金融危機給機械制造業帶來契機 2001年以后,隨著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大朗鎮著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規模大的項目。在鞏固香港、臺灣資金來源的同時,把招商引資的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歐美、日本、韓國等工業發達的地區。 當年,天行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朗鎮建立了東莞艾爾發自動化機械有限公司,設有開發、機加工、裝配、服務、銷售等完整體系,具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其目前已經成為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自動化機械手臂生產王國。艾爾發的產能與產值連年攀升,年產銷量超過6000臺機械手,每年均以30%至40%的速度遞增。 到了2006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裝備制造業企業達到87家,總產值85.7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48.15%。 到了2008年,經濟危機讓大朗的裝備制造業前景不明朗。而危機同時也讓大朗的毛織產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為了幫助毛織企業擺脫困境,大朗鎮補貼企業購買數控織機,此舉不但盤活了一些中小毛織企業,也給大朗的機械制造業帶來了機會,各種生產數控織機的工廠或生產線相繼投產。2005年,大朗全鎮數控織機不足600臺,現在躍升到4萬臺。大朗毛織產業的轉型升級帶動了電腦織機的發展,這給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說大朗裝備制造業的后期發展,離不開毛織產業的轉型升級。 作為廣東省起重機械設備生產企業三甲的東莞市臺冠起重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當時也面臨困境。臺冠總經理唐來森表示,2008年的金融海嘯使得當時的起重機行業一片低迷,為了擺脫困境,他們開始加強和國內著名高校產學研合作,引進行業知名專家來加強企業研發能力。擁有優質產品的臺冠在危機中找到新一輪的發展機會,在市場上樹立了高端品牌形象,除了占領東莞近70%的市場份額外,還立足珠三角,面向全國,并成功打進了印度、墨西哥、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際市場,年產值正式邁入億元行列。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大朗裝備制造業與毛織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大朗“三大支柱”產業。2011年,該行業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70家,總產值高達115.4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29.5%。2012年在1—10月大朗全鎮工業總產值330億元中,裝備制造業更是貢獻了115億元。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數量達到1600多家,從業人數約3萬人,主要生產數控機床、數控織機、工業起重機、精密模具、塑膠加工設備、精密緊固件等。 裝備制造業成大朗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大朗裝備制造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如今擁有企業1600多家,涉及數控機床、自動化機械、精密模具、注塑輔助設備等領域。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朗響應市委、市政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號召,把握時機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引進一大批資金雄厚、投資規模大、投資期限長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大朗裝備制造業早已駛入“快車道”。 進入新世紀,大朗投資環境日臻完善,該鎮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拉長產業鏈,著力引進一批裝備制造業優勢企業,優先發展成套裝備制造業產業項目。 如今,裝備制造業能成為大朗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并非浪得虛名,緊緊依附在這枚齒輪之上的,有全球最大規模的自動化機械手臂生產“王國”—艾爾發自動化機械有限公司;有全球產能首屈一指,配備了一整套完備先進的生產、加工、裝配及檢測設備的東莞信易電熱機械有限公司。以及東莞明利鋼材模具制品(環球機械)有限公司、東莞市臺冠起重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等一批重量級的明星企業。 這些企業就像是黃金齒輪上的一枚枚小齒輪,共同組成了大朗鎮發達的制造業產業集群,成為各自行業的標桿與先驅。 樣本 東莞明利鋼材模具制品有限公司 年產值已達3億元 大朗裝備制造業企業的代表之一,東莞明利鋼材模具制品(環球機械)有限公司屬于明利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生產注塑模坯、模具、配件及五金塑膠機械、三軸以上聯動數控機床。總公司創立于1940年,1994年便在大朗鎮高英村建立廠房,廠區總面積40000平方米,年產值已經達3億元。 “模具被稱為"現代工業之母",模具生產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區域制造業水平的重要尺度。”明利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阮文德說,現代制造業中,70%左右的零部件都需要依靠模具成型,換句話說,沒有高水平的模具業,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制造業。“國外企業中,模具車間是"秘方車間",外人是不能隨便進入的”。 眾所周知,模具為單件生產,且有著特定用戶,其流程特點為參與產品(模具制件)設計,每件模具產品復雜,加工程序量大,單價高。尤其是模具在制造過程中,需按照用戶要求進行創新和改型結合的設計,在安裝調試的整個流程中也要不斷修改與調整,其適時監控顯得極為重要,這就對模具加工設備、測量設備提出了特殊要求。 為了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明利公司在2007年就增加投資3000萬元,用于購買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由于產品的大型化、復雜化,以及模具制造技術的固有特性,大型模具的金屬切除比率(需切除的鋼材數量與消耗的鋼材原材料數量之比)比中小型模具要高得多”。 明利公司工程部高級主管謝林平說,該公司重點進行的高效金屬切除技術改造主要有兩方面內容,就是粗表面加工技術改造和粗腔加工技術改造。“粗表面加工技術改造,就是重點引進日本日立牌高進給ASF型平面銑刀系統和訂購與日立牌高進給ASF型平面銑刀相匹配專用銑床;粗腔加工技術改造,重點引進日本TUNGALOY新型刀片及其切削技術和訂購日本TUNGALOY新型刀片及其切削技術相匹配專用數控銑床。 “明利公司在進行高效金屬切除技術改造的同時,還進行復合加工技術改造,這包含兩方面內容,一個是引進五面加工技術,另一個就是臥式數控銑床增加深孔鉆功能,即銑鉆合一。”據謝林平介紹,五面加工技術即在一次裝夾工件時就能完成五個面加工的技術,這一道工序可完成原來八道工序的加工,節省七道工序的輔助加工時間和七次工序周轉時間,預計可節約大約5%的加工成本和大約10%的加工時間。 東莞信易電熱機械有限公司 投資600萬元實施“機器換人” 坐落在大朗鎮石廈村的東莞信易電熱機械有限公司于1992年由臺灣信易電熱公司設立。該公司十分重視產品技術研發,在省、市、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在專利申請方面成績顯著,目前該企業共完成了90余項產品的開發或舊機器的技術改良,成功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58項和外觀設計專利57項。 “東莞信易在剛設立的時候,只生產干燥機、吸料機及模溫機等少數機種,隨著公司的壯大發展,現在公司已具有雄厚的產品設計和研發能力。現已擁有多個系列,幾十種產品。”信易公司總經理吳俊睿說,信易長期以來致力于塑料周邊設備的專業化和自動化,不斷加大新產品的研發力度,根據市場的發展情況,公司已逐步向市場金字塔的高端擴張及向中低端滲透,以占領更為廣闊的市場,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 “雖然信易品牌目前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位居第一,但還需通過技術創新,確保信易產品具有高新技術優勢。”吳俊睿認為,在保證國內市場占有率及穩步成長的前提下,國外市場的擴張仍然是信易電熱公司今后發展的重點。 近年來,信易公司在大朗頻頻增資擴產,立志做強做大。去年,這家企業投資600萬元實施“機器換人”,對塑膠成型輔助設備生產線進行自動化升級改造,生產自制率高達90%以上,每年生產各類塑膠成型輔機3萬臺以上。 信易公司員工目前有800余人,生產線升級改造后減少用工49人,增加銷售收入2400萬元。該公司針對市場的個性化需求,企業將一方面實施“機器換人”減少用工成本,另一方面加大產品研發、先進設備的投入,進一步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縮短產品的更新換代周期,提高市場競爭力。 “接下來還將陸續投入資金,繼續提升自動化生產能力。”吳俊睿表示,為應對目前線性機械手臂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該公司將目光投向了更智能、更復雜,符合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機械手臂,并將應用范圍拓展到了制鞋、電子等領域。 東莞艾爾發自動化機械有限公司 年產銷量超6000臺機械手 東莞艾爾發自動化機械有限公司坐落在大朗鎮美景西路松木山路段,其總公司臺灣天行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在臺灣成立,專業生產射出成型專用機械手臂及周邊自動化設備,為產品設計、制造、銷售、服務為一體的企業,其產品為世界知名的領導品牌之一,銷售范圍遍布世界各地。 2001年,天行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朗鎮建立了艾爾發公司,該公司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至今資本額已達到1888萬港元,設有開發、機加工、裝配、服務、銷售等完整體系,具有先進的生產設備。 “秉承天行在塑膠業界豐富的自動化規劃與實戰經驗,從15噸到4000噸的各種射出成型機械,艾爾發均可提供最佳的整體自動化方案。”艾爾發公司總經理黃俊欽說,他們的射出成型機整體自動化方案,可以在多種產業中提供自動化服務。 據悉,艾爾發可提供的自動化服務包括事務機器零件業、端子業、計算機周邊、家電產品、汽車零件、化妝品包裝、精密零件、光學零件、通信手機零件、玩具等眾多行業的各個領域。 黃俊欽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制造產業的不斷進步,企業通過導入自動化來提升生產效率及制品精度已是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自動化產業已經無法面對國際自動化的競爭速度”。 “針對這里比較特別的用戶,或者說新發展的制成和新的技術,我們去做一些開發的動作,包括重軸機種,還有針對市場做的膜內貼標,這些比較特殊的機款,市場需求是有長期潛力的。”黃俊欽說。 據了解,東莞艾爾發目前有研發人員數十人,主要做比較中高級的機器來推動市場。艾爾發的產能與產值連年節節攀升,年產銷量超過6000臺機械手,每年均以30%至40%的速度遞增。 艾爾發精心打造全球最大規模的自動化機械手臂生產王國,產品年產銷量位于全球前列。據悉,艾爾發的銷售網絡遍及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在中國大陸地區已經成立了30多個營業網點及辦事處。目前國內新安裝的機械手臂有半數以上來自艾爾發。 口述 招商人員每天蹲守羅湖 陳沛欽(大朗經濟發展總公司前工作人員) 我們負責大朗招商引資工作。當時,政府派人每天都在深圳羅湖守著,凡是看到有老板派頭的,就直接上去套近乎,盡可能拉到大朗來。等有香港、臺灣的老板來投資后,又開始通過這些已“安家”的老板介紹。當年,通過朋友介紹,我們認識了現在春雨廠最初的老板,他來大朗看后,并沒有下定決心,回去后又到其他地方考察。但我們每天都給他打電話,無論是他自己接還是由秘書轉,反正我們都要了解他的最新想法。最終,他跑去杭州考察,比較心動。我們得知后,直接有同事跑去杭州,跟他分析大朗的優勢。結果,他被我們這份誠心打動了,最終在大朗設廠,這也成了大朗裝備制造行業第一家臺灣廠。 香港小企業成 大朗的“寶貝” 阮文德(明利鋼材模具制品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1995年,我們在東莞成立鋼材廠和模坯廠,當時跟高英村委合作,村里和大朗鎮都給了很多優惠政策,這是在香港根本不可能拿到的政策。作為一個在香港并不是太起眼的小企業,卻成為了大朗鎮的“寶貝”,從開始談判到投產,大朗鎮一路開綠燈。從建廠房到招工人,村委干部和鎮招商干部都幫了很大忙。無論是在籌備過程中還是在生產過程中,只要遇到什么問題,村委干部和鎮里的招商干部都很快出來幫忙解決。公司選擇來大朗鎮投資辦廠是走對了,這里充滿著商機,這里也有我們需要的人才。(記者黃萬全) |
上一篇:我新一代雷達核心部件材料實現國產化 下一篇:31個貧困縣將建電站扶貧成光伏發電新使命 |
[關閉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