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很多真實的幸福故事
——2015年高層研討會與會專家解讀石家莊幸福密碼
□高國力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幸福城市要有“三創職能”
關于幸福城市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國力,在智慧城市、綠色城市研究領域很有建樹,他從區域經濟和城市發展角度談了對幸福城市的一些思考。
他認為,幸福城市首先需要一個合理產業空間布局。一個擁有1000萬人口的城市幸福與否,要看市內各區以及各縣的空間布局是否合理優化,相應的產業園區是否有功能分工、融合與協作,做到產城融合。
打造綠色增長和智慧城市的有機結合體,是城市幸福的重要支撐,也可以說是功能支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這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同時,幸福城市還要強調“三生融合”,即生產、生活和生態相融合。這是保障城市具有人氣和商氣,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如果沒有生產功能,就不能稱之為城市;先生產后生活,先有廠,后有城市,則會導致生產功能布局混亂,生態環境也會遭到破壞。
作為一個幸福城市,還要鼓勵創造、創業和創新。“沒有三創職能的城市,很難給百姓打造幸福。”高國力表示,創造的職能體現在城市的生產、設計、管理等多方面。中國制造要變為中國創造,就要對原有的產業和制造業進行突破和升級,提升產業的結構和競爭力。
在城市治理方面,高國力強調要做到精細化、人性化和國際化,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提升城市建設的水平和品位,進而給幸福提供實業支撐。
□李玲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擁有最佳的幸福要素組合
每個人的幸福是不一樣的,幸福的定義也有很多,例如物質條件,精神愉悅,安全感,人生價值等。單從某一項幸福元素來說,石家莊可能不是最佳的,但將這些所有幸福要素組合在一起,那么石家莊就是最幸福的。
在高層研討會上,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深入剖析了石家莊的幸福密碼。
石家莊作為一個中等發展水平的城市,生態環境和發展速度并不是強項,但人們確實是幸福的。
十八大以后國家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深化改革總的目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設,價值取向是以促進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福祉為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綜合改革其實就是為人民的幸福而奮斗,而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先行一步率先做出了典范。”李玲說,因為有了正確的執政理念,以及強有力的執政能力,優先發展社會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市委、市政府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石家莊才能夠成為幸福的城市。幸福是每個人的感受,但要調集起全部人民的幸福感,還要營造全社會的安全、尊嚴、保障等等,大家才能幸福。這種氛圍不能自發形成,要建立一個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環境就需要政府強有力地推動。
李玲還特別提到,“改革紅利共享、風險同擔,這一點更加難能可貴。”在資源配置中,市場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也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它可承擔的責任非常有限,出現風險還須由政府來承擔。“政府手中權力有限,但責任卻是無限的。”她說,無論問題是由政府失責造成,還是市場失靈造成,甚至由自然災害等客觀原因造成,無論在公共領域,還是經濟領域,政府都要負最終責任,必須為市場機制帶來的問題兜底。所以社會治理還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防火門”。
在主旨演講中,李玲還特別提到了有“幸福國度”之稱的不丹國。她認為,石家莊的幸福與之有很多相似之處。不丹雖然是一個欠發達國家,但是第一個將國民幸福總值(GHN)代替國民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發展成效的國家。該國政府施政也以實現幸福為目標,注重物質與精神的平衡發展,政府計劃的成功與否,必須以該國人民幸福感的提高為評價基準。
李玲列出了2014年度全球幸福指數排名,前五名分別是丹麥、挪威、瑞士、荷蘭、瑞典。這些國家無一例外社會福利非常好,政府的財政支出80%以上在民生領域。“這與石家莊非常相似,因為我們也是民生領域近80%的財政支出。很少有城市像石家莊這樣真正地為民生服務,這也是為什么石家莊能成為幸福城市。”她如是說。
公共服務的投入還產生了長尾效應,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李玲認為,石家莊的經驗完全具有可推廣性的,一個中等發展水平的城市能建成幸福城市,北、上、廣等發達城市也應該能做到,“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石家莊的經驗推向全國。”
□張孝德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
老百姓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石家莊是一座幸福城市,這里有很多真實的幸福故事。”這是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張孝德演講的開場白。這是他經過實地走訪調研之后得出的結論。
四年時間內,石家莊連續6次上榜幸福城市,而且這些評選都是由國家權威機構組織的,在理論研究、計量研究和主題研究的基礎上,完善各項指標體系,問卷設計、指標設定、數據分析等各個環節沒有任何主觀因素影響,調查工作沒有其他任何部門參與,調查過程客觀公正,調查結果真實可信。
在深入石家莊社區、學校實地調研過程中,張孝德聽到了很多故事,其中有山區孩子走出深山受到良好教育的故事,環衛工人的作業環境越來越好,社區居民的安居故事等等,“這些故事就是石家莊1000萬人民的幸福人生,非常有說服力。”張孝德說,故事的主角既有中低收入人群,也有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幸福了,幸福城市才是真實的。
“幸福是一面鏡子,幸福是感染的,也是可以傳染的。”張孝德在聽了很多人的幸福故事后,也被他們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所深深感動。
幸福是這樣產生的呢?這也是張孝德來石家莊想要深入了解的問題。他認為,市委、市政府在末端管理、終端管理上的經驗非常值得推廣。
“石家莊將資源直接配置到最低層、最終端,例如110警務站、山區教育扶貧工程等,這種資源配置確確實實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實惠;這一舉措,激發了人民群眾對幸福的認同感。”張孝德說,這本身就是一種管理創新,是源于內心的一種幸福。
他對石家莊的幸福模式給予了極度肯定,并表示將研究納入到社會經濟學研究課題中,這對研究綠色GDP、民生財富、福利經濟學等有一定借鑒意義。
□馬建彬 (石家莊市社會科學院院長)
城市美德奠定幸福基石
“我親身參與了城市向前發展的歷程,切身感受著城市發展帶來的幸福生活。”市社科院院長馬建彬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石家莊人,但在這里29年的工作生活經歷,早已將他融入到了這座幸福之城。
武漢大學教授周運清曾說過,作為一個家庭,要獲得幸福,需要丈夫奉獻責任,妻子奉獻溫馨,孩子奉獻希望。那么對一座城市而言,幸福又是什么呢?馬建彬認為答案是,“使老百姓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努力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這目前也是市委、市政府孜孜追求的目標。”
如果一兩次評選,石家莊排名靠前有偶然因素起作用,但接連六次評選,石家莊幸福感都在全國城市前十名,那一定有其必然性。馬建彬分析了四大主因。
首先,這是一個包容的城市,讓許多異鄉人在這里感受到家的溫暖。“石家莊人不欺生,不排外。”無論來自于何方,在這里生活工作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這里有尊嚴,機會多,壓力小,焦慮少。不論是公共服務政策的制定執行,還是個人創業發展的市場環境,都可以讓所有人獲得平等發展的權利,發展機會增多,空間增大,流動渠道暢通,人們相信實干,尊重勞動,鼓勵競爭,保護開放。石家莊包容接納,誠實質樸,從容平和,樂觀進取的“城市個性和城市美德”奠定了幸福城市的心理基礎和品質基石。
這里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城市,民風淳樸,先后涌現出“希望將軍”趙渭忠、“最美警察”馮志宏、“溫情豆餅哥”姚彥軍等愛心代表。全市注冊志愿者已有20萬人,他們活躍在社區、路口、廣場和各行各業。石家莊,這是一座讓市民感覺溫暖、善良、美好的城市,而這是解決溫飽以后市民最渴望得到的關愛。據清華大學幸福科學研究中心幸福城市評選指標結果顯示,石家莊在關愛選項上排位最高。
政府大力度地向民生投入進行傾斜,這讓市民對城市未來發展更加憧憬。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堅持全覆蓋、多層次的方針,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強技能培訓,完善就業體系,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開展山區教育扶貧,實施燕趙講壇等活動,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以人為本進行改善民生,使城市從內到外發生了巨大變化,廣大群眾有目共睹。
“為更多人民群眾謀求幸福的環境,這既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需要,也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馬建彬說。
“幸福石家莊”精彩點擊
創建和諧幸福社區
在金域藍灣社區,人們看得見的是整潔優美的環境,看不見卻又感受得到的是“真誠、溫情、和諧”的氛圍。
這是社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完善機制、強化陣地、創新載體等舉措,提升精神面貌與文明水平所取得的效果。
普惠居民,實現文明育人。緊密結合藍灣大講堂,志愿服務隊常年開展志愿服務。截至目前,共開展活動達300余次主題性文化活動,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社區文明程度得到很大提高。
文化樂人,舉辦各有特色的文化活動。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區定期舉辦紅色電影和抗日戰爭系列圖片展,引導未成年增強愛國情感。舉辦互動活動,為居民搭建展示才藝的平臺,增強集體觀念和協作精神。
拓寬渠道,在廣場兩側開設文化欄,加強社區宣傳思想文化建設,努力營造真誠,溫情的社區氛圍,為廣大居民打造一個美麗和諧的七彩藍灣。
傾力教育公平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石家莊幸福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建立積極有效的解困幫危體系,是建設幸福石家莊的重要保障。我市于2011年啟動實施“山區教育扶貧工程”,這是市委、市政府為從根本上解決山區群眾脫貧問題做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使深山區的孩子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確保每一個孩子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健康成長。
加強統籌協調,建立組織保障體系。各有關部門和山區六縣各司其職、定期調度、跟蹤督導,確保工程順利推進。強化項目統籌,統籌校舍維修改造、薄弱學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等項目,將項目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建設內容,按國家《農村中小學建設標準》規定配備完善的生活、教育配套設施。強化資金統籌。按照“政府投入一點、部門支持一點、企業援助一點、社會募捐一點”的原則,千方百計破解資金瓶頸,積極籌集建設資金。
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工程長效機制。四年以來,市教育局聯合市直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18個規范性文件,涉及工程建設、資金獎補、學校管理、貧困生補助、教育教學、畢業升學、分包聯系等多個方面,對項目學校的建設和運行都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工程順利、深入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加大資金投入,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面改善項目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每年安排專項資金3000萬元,配備完善圖書館(室)、教學儀器、音體美器材等,率先在貧困山區實現了寬帶網絡“班班通”;配齊配全專任教師,組織開展項目學校教師全員培訓;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配備了食堂、宿舍管理人員282名,保障學生享受良好生活照顧。
完善資助體系,確保貧困學生免費就讀。項目學校貧困學生吃、住、行全部免費。小學每生每年補助生活費1760元;初中每生每年補助生活費2400元,交通費450元。
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學生享受優質教育。實施局領導分包聯系制度,提高項目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加強項目學校教師(含生活管理員)的管理與培訓,組織山區六縣項目學校拉練督查,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讓企業成為有愛的地方
石家莊是一個開放包容、重信尚義而又崇德向善的幸福之城,河北百年巧匠手工藝品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這座城市里土生土長的一家文化創意企業。
說到一個城市的幸福密碼,百年巧匠的切身體會就是要有“愛”。如果管理者能夠用“愛心”來經營企業,用“愛心”來管理城市,用“愛心”來為人民服務,那么員工和市民一定會由衷地感到幸福。殘疾人是整個社會的弱勢群體,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百年巧匠的這份愛,體現在給予他們像正常人一樣勞動的權利和機會,給予他們家庭一般的溫暖,給予他們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己人生夢想和人生價值的舞臺。
堅持愛心立企,把優先錄用殘疾人作為創業之本,與殘疾員工同呼吸共命運。為方便殘疾人從事這項工作,公司特意把產品從選基材、鑲嵌貝殼到最后完工,精細分解為20多個步驟、130道工序,根據殘疾員工的殘疾類型和程度,安排到不同的工序上。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至今,百年巧匠先后投資近100多萬元,累計培訓400余名殘疾人士。目前,共有50多名殘疾大學生在百年巧匠就業,占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公司已經與8所全國重點特殊教育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并成為長春大學特教學院聽障畢業生就業基地。
把企業打造成愛的團體,給殘疾員工營造家庭一般的溫馨環境。公司注意平等對待殘疾與健全員工,各項規章制度一視同仁,尤其在細節上更注意保護殘疾員工的自尊。何謂注意細節?就是想殘疾人所想,急殘疾人所急,學會換位思考。
堅持創新發展,讓企業真正成為殘疾人實現夢想的舞臺,將這樣的愛心傳承下去,百年巧匠的明天會更美好,石家莊人民的未來會更加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