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球傳遞
中國經濟暖流
李克強總理日前在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年會時,全面闡述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路徑及政策選擇,闡釋了2015年中國經濟施政方略,明確駁斥了對中國的“懷疑論”,向世界傳遞了中國政府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和主動引領新常態的堅定決心和有效實踐,有助于確立世界對中國經濟和政府的正確預期,向仍處寒意中的“全球新局勢”傳遞出中國經濟暖流。
預期是影響個體決策和宏觀經濟的重要變量,預期管理是創新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只有觀念上“適應”,認識上“到位”,才能做到方法上“對路”,工作上“得力”,才能真正做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牢牢把握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強調要“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強化輿論引導工作”。
這里需要回顧一下2014年年中的一次媒體和市場的全面性訛傳。2014年6月李克強總理出訪英國和希臘期間關于中國經濟(尤其是增長率)的系列闡述引起高度關注。媒體在解讀李克強總理署名文章時說,2014年中國有信心實現7.5%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目標,并表示政府已經準備調整政策,以確保政策可以發揮作用;而另有關于李克強總理在英國智庫演講時的報道指出,中國政府對經濟運行實行區間調控、定向調控,保證下限不越過7.5%。
依據這兩個信息源,國內市場和媒體普遍將李總理講話解讀為7.5%“絕對下限”論,并由此預測刺激政策將加碼,呼吁“強刺激”。脫離就業內涵的7.5%底線“絕對數”思維是對新一屆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嚴重扭曲,完全是一些媒體斷章取義、“選擇性”以訛傳訛的結果。這里一方面當然有相關市場主體利益訴求的因素,但“絕對下限”論迅速流傳也反映出市場仍缺乏對新常態的適應性預期,充分反映出市場對中央政府能否主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懷疑態度。
轉方式調結構
取得明顯進展
2014年是中國經濟“新常態”元年,是檢驗政府對新常態認識和政策取向的標志性一年。受房地產調整、制造業淘汰落后產能、環保減排硬約束等影響,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下行,2014年經濟增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面對經濟持續下行壓力,中國政府始終保持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主動作為,在區間管理下實施定向調控,沒有采取“強刺激”,而是力推“強改革”,從政府自身“革命性”改革開始,持續“簡政放權”和“微觀放活”,釋放制度和改革紅利,激發市場和企業活力,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性調整,充分運用創新這把“金鑰匙”,做到了中國經濟列車放緩而非失速,順利完成各項年度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硬指標”。更重要的是,2014年多數經濟“軟指標”顯著改善,“轉方式”、“調結構”取得明顯進展。
2014年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健康運行,彰顯出本屆政府對新常態的準確把握和引領新常態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這有利于引導并促成社會合理預期,有助于各市場參與者(包括各級政府官員)正確理解新常態下宏觀調控取向,并自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廣泛的思想和行動合力共同推動中國經濟走向創新驅動、向中高端邁進。2014年是促成新常態適應性預期開始形成的一年,一系列改革和創新舉措的積極效應才剛剛發揮,但因改革釋放的巨大紅利以及創新所蘊含的廣闊增長空間便已充分顯現。
定向調控結構調控
仍是政策主線特征
未來,在持續深化推進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各級政府和各市場主體改革創新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都因此加強,政府將進一步歸位盡責,市場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市場主體創新、創造、創業潛能將進一步激發,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將進一步增強,2015年中國經濟“調速不減勢”、保持中高速平穩增長將有更多潛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經濟最壞的階段已經過去。
轉型升級非一日之功。2015年中國經濟無疑仍面臨諸多下行壓力,經濟增速與經濟提質增效再平衡仍是經濟政策主題。是追求短期更高增長,還是提升發展質量著眼長期中高速增長?李克強總理鄭重宣布答案是后者。當確立了前述的新常態適應性預期,總理的答案就是不二選擇,政策取向也就再清晰不過。正如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2015年中國政府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創新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比較充分就業的區間底線,摒棄一味追求增長數字的定式思維,不搞大水漫灌,更加注重微調預調,更好實行定向調控;將以更高的改革創新舉措,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時更好發揮政府在轉型升級和軟環境建設中的作用,充分運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打造中國經濟發展“雙引擎”,實現“雙中高”(即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必須由中低端水平邁向中高端水平)。這表明,2015年改革攻堅將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無疑仍是政策主線的突出特征。 (宣宇 作者系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