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院企合作"十年磨一劍 |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5/1/13 10:57:04 瀏覽:1751次 |
新華網北京1月10日電(汪徐秋林) 9日舉行的“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和山東康平納集團、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獲得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新華訪談》對話項目第一完成人,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單忠德。 記者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了解到,2014年國家科技獎的獲獎項目中,從立項到結題平均時間為10.7年。單忠德介紹,“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項目2005年12月開始啟動,到2015年1月份獲獎,也用了將近十年時間。這說明,科研中想取得重大成果,尤其是科研成果能夠得到很好地轉化,轉化成生產力,確實需要長期的過程、持續的研究、持續的投入,人財物的保障。 單忠德認為,國家一直提倡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包括院校、企業產學研多種合作模式。每個機構都有不同的定位,比如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更多的是從事機械行業、裝備制造行業的基礎關鍵技術的研發,是應用技術研究和應用研究,擔任著把一些科學技術問題進行共同化的角色。企業則有生產屬性,它要把產品制造出來、銷售出去,產生效益,實現利益最大化。高校主要從事科學研究、理論研究。如果三者結合起來,包括院企結合起來,就可以把針對行業和國家希望攻關的技術和裝備,結合企業和行業的需求,組建共同的隊伍,有目標、有針對地進行研發。 在談到具體合作模式的時候,單忠德說,這次合作也算一種新的創新。2005年兩家單位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戰略合作。具體形式有三方面: 第一,需求牽引。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研究而研究。而是圍繞產業技術調整、產業技術轉型升級的需求進行研究,雙方組成小組,不定期會見,每一個五年計劃制定新的院企合作規劃,同時每年制定出具體的合作計劃,組織上、計劃上能夠得到保障。 第二,共同組建了一支創新團隊。研究院20多人的團隊,由他帶頭主要是從工藝到裝備,從裝備到系統,直至整個生產線和數字化車間的系統攻關。同時企業也組成了一個20多人的團隊,主要是從需求和工藝角度來從事攻關。一個研究基地、一個團隊來共同開發,混編旅,大家混編在一起,坐在一個大辦公室里,長期的相互融合,使研發更有實效性。 第三,保持長期合作,市場驅動、利益共享的機制。近十年各方合作的很好,準備“十三五”還要合作。過去很多合作就是一個合同合作完就完了,現在各方有長期利益共享,不是說這個技術轉移完,得了100萬或者50萬就完了,產品銷售以后,能夠持續地得到售后提成也好,將來股份制也好,長期能夠得到利益發展,對于從事研究的人來說,研究完以后會持續得到利益回報,具有長期性。 單忠德還說,通過這次兩邊研發團隊的融合,更了解了要研發方向和市場需求。國家一直鼓勵產業界、科研界、學術界大家要深度融合,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表示,要推進產學研的深度融合,目的也是打通產學研鏈條。這個合作目標很明確,需求也很明確。 據悉,這個項目的科研投入經費達2億多元,企業投入占了主體。項目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部、發改委、工信部等多個部委以及北京市政府和其他地方政府,山東省科技創新計劃、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發改委產業化項目、國家工信部智能制造專項、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重大技術專項等支持。 “這些投入和支持讓我們科研人員能夠安心做研究,市場需求、市場銷售由企業來完成,大家分工很明確,共同攻關。”單忠德說。
|
上一篇:習近平就我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 下一篇:李克強:中國裝備“走出去”的附加值,超值! |
[關閉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