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 實現五個新突破
市委九屆六次全會精神解讀(上)
穩中向好協調發展
數讀2014年石家莊經濟
201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我市在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各項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經受考驗、奮力拼搏并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
一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建設幸福石家莊,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深入實施中東西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力打好工業強市、項目建設、縣域經濟和深化改革“四大硬仗”,著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經濟社會實現持續穩步健康發展。
——680億元、343億元
經濟指標穩中向好
全市經濟穩中向好,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位居前列,全市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大關。
繼去年全部財政收入重返全省第一之后,今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在落后10年后也重返全省第一,分別達到680億元和343億元,增長4.9%和13%。
——310億元
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
今年以來,工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新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完成310億元,增長13%;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6.5%,均明顯高于工業增速。
此外,全市實施技改項目1600項,完成投資1568億元,增長23%。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6%。
——87.8%、165.2%
創業活力不斷增強
我市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74項,市本級精簡到113項。
與此同時,全市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市場主體和老百姓的滿意度有新的提升。創業活力進一步增強,新登記企業和注冊資本比去年分別增長87.8%和165.2%。
——483.9萬噸
糧食總產實現“十一連豐”
今年,我市糧食總產達到483.9萬噸,實現了“十一連豐”,我市再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蔬菜、果品和肉、蛋、奶產量全省領先。新開工農業產業化項目175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65%。
——147億美元
進出口總值增長5%
今年,我市進出口總值完成147億美元,增長5%,實際利用外資10.2億美元,引進市外資金1353億元。全年新增貸款460億元,增長10.2%。
在工業強市上實現新突破
再造一個實力強大的石家莊工業
城市要發展,工業是關鍵。然而,面對傳統產業不優、新興產業不大、工業競爭力不強等突出問題,怎樣才能為工業強市注入新的動力?
對此,全會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創新驅動。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根本在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關鍵在于大量聚集優質創新資源。”專家指出,目前,我市工業的創新發展能力與先進省會城市相比差距很大,與京津相比差距就更大,這就要求一方面要自己“長本領”,同時還要大力“抓引進”,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
然而,提升科技驅動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對比“要讓全世界成為石家莊的科技研發基地、人才培養基地,讓石家莊成為最有吸引力的成果轉化基地”的目標,我們要做的顯然還有很多。
對此,全會明確要求,全市各有關部門不僅要“解放思想、加大政策創新力度”,還要在創新發展上突出抓好“四個一批”。即:引進一批科技創新產業人才,實施一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組織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
面對“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的新常態,大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成為必然之選。
以“有所為、有所不為”為準則,明年,我市將突出抓好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衛星導航、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加快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再造一個競爭力強大的石家莊工業。
與此同時,作為我市幾十年積累的“家底”,對鋼鐵、建材、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又該持怎樣的態度?
對此,全會為之指明了一條“改造提升”之路。
要繼續用好“對標”這個行之有效的抓手,促進企業實施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使傳統產業能夠適應市場變化,保持發展活力,真正把那些“兩高一低”產業變成綠色、循環、低碳的現代產業。要大力推進傳統產業走創新發展的路子,淘汰落后產能,實施騰籠換鳥,加快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產業和產品檔次。
實現工業強市,關鍵靠企業。
從今年開始,我市重點選擇了“雙11”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取得良好收效。全會表示,未來,還將繼續選擇那些發展理念新、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予以重點扶持,盡快打造一批過100億元、500億元、1000億元的大企業,使這些企業在創新驅動、工業強市進程中發揮引領和支撐作用。
在發展現代服務業上實現新突破
大幅提升服務業的貢獻率
即將過去的2014年,對于我市服務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2189億元的增加值、10%的增長速度,助力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工業,達到53%。
“產業基礎雄厚、人口大量聚集、交通通訊發達、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服務業,作為省會的石家莊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很顯然,專家的見解也在此次全會上得到了有力的印證與提升。
對于服務業的發展方向,全會則用了“創新發展”四個字來概括。并指出,要充分發揮省會的比較優勢,大幅提升其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
查閱今年的服務業發展大事件,“商務云數據建成投用”絕對是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據了解,目前,該平臺已吸引慧聰網等近百家電網平臺入駐,全市電子商務額超過2400億元。
未來,類似的新業態還將得到更迅猛的發展。
全會指出,將推進現代服務業與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跨界發展、創新發展,促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相結合,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工業研發設計、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新興業態,提升省會現代服務業的檔次和水平。
石家莊綜合保稅區,作為我市對外開放和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橋頭堡”,接下來,也將強力推進相關建設,確保如期封關運行。
現代服務業是一座城市現代化水平的直接體現。然而,對于更多普通百姓而言,更加豐富的產品、更加便捷的購物、更加舒心的休閑活動等,則是最直接的感受。在都市里,一座座城市綜合體、購物廣場等的投用,不斷引領著市民的消費新體驗。根據全會的有關精神,未來,我市除了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大力發展休閑購物、餐飲娛樂、運動健身等便民利民服務業,還將積極推進生活服務業進社區、進農村。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和普通市民一樣,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更多、更高品質的“現代生活”。
除此之外,會展經濟、休閑旅游、服務業品牌等也都作為關鍵詞,被一一提及。
比如,我市將打通南二環西延等進入西部山區的快速通道,搞好都市圈現代農業莊園建設,打造西山森林公園、龍泉湖等一批文化休閑地,為廣大市民提供休閑旅游好去處,為山區老百姓增收致富創造條件。
比如,要把發展“夜經濟”、旅游業作為刺激消費、拉動增長的重要措施,精心謀劃組織,提高檔次品位,促其做大做強。
在發展現代農業上實現新突破
實現農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當前,我市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的階段。
非常時期,要有非常的手段。在“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下,全會指出,我市將扎實做好“三農”工作,依靠改革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
今年,我市糧食總產達483.9萬噸,實現“十一連豐”。這一狀況在未來有望繼續。全會表示,將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穩產高產,進一步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經營方式的創新必不可少。數據顯示,今年,全市土地流轉率達到了23.2%,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實現了向產業工人的轉化。在此基礎上,全會指出,我市將加快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一批農業園區,發展一批家庭農場,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項目,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大力提升我市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今年9月,我市行政區劃調整正式拉開,主城區再添發展新動力。未來,我市還將以組團新區為重點區域,建設一批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促進一產三產融合互動發展,做大做強生態旅游農業。
此外,全會指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積極培育和引進農業新品種,普及和推廣農業新技術,以先進的技術裝備武裝農業,以農業科技化促進農業現代化。
要把實施農村面貌改造提升、打造美麗鄉村,作為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推動農村文明進步的重要抓手,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
要重點抓好正定、西柏坡兩個省級片區的改造提升,推進鹿泉、欒城、藁城、礦區四個區的全域提升,其它縣(市)各打造1個重點片區,力爭用三年時間使全市農村全部完成改造提升任務。
在壯大縣域經濟上實現新突破
發揮中東西各自優勢
縣域經濟不發達,是我市最大的“短板”。尤其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還是去年我市確定的“四大硬仗”之一,是我們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跨過的一道坎。
對此,全會分析認為,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關鍵是要以創新為動力,深入實施中東西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市、縣兩個層面的積極性。
“如果每個縣(市)區都能有兩三個龍頭項目、特色主導產業,我們的縣域發展就不用愁了!”專家建議,在市級層面,要認真總結分析實施中東西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取得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加大工作指導和推動的力度,努力在工作的統籌、政策的配套、考核的引導、規劃的引領、布局的優化上下功夫,避免雷同發展,防止惡性競爭。
與此同時,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工作機制和推動舉措,特別是在三大區域產業布局上、重點項目擺放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上、城鄉建設規劃控制上、生態補償機制落實上,把三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做實,使之更好地發揮各自優勢,凸顯各自的特色,發揮各自的作用。
園區是發展的重要載體。經過數年打造,我市的園區建設漸入佳境,然而,規模、水平不一,以及帶動力亟須繼續提升的尷尬依舊存在。向園區這個“口袋”里裝些什么,才能讓它們更好地“立起來”?
全會指出,除了“聚集產業、壯大實力”的主攻方向外,我市還將在抓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實施“園中園”等方面出“重拳”,打造主導產業突出、聚集能力強、外向度更高的特色產業高地。
同時,全會還提到,要加大對縣域的扶持力度,幫助各縣(市)、區解決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縣域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
各縣(市)、區主要領導也要學會“對標”,創新工作思路和舉措,按照各自的發展定位,努力在培育壯大縣域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立縣大項目上搞攻堅、求突破,進一步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加速趕超步伐。
在項目建設上實現新突破
讓優質大項目成為發展新引擎
創新發展最終要落實到項目上,離開項目談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今年是全市項目建設攻堅年,一大批大項目、好項目落地開花。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大項目就是抓大發展、抓一批大項目就是抓跨越式發展”,這是全市項目建設的總要求,經過數年艱辛“經營”,正在慢慢變成生動的實踐。
然而,另一個現實亦無法讓人忽視: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依舊較大、轉型升級跨越趕超任務艱巨的現狀,支撐全市經濟跨越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還不夠多。
解題之道落在了提高項目的規模和質量上。
全會提出,要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從謀劃、招商、服務等多個環節下功夫,大力實施項目攻堅。
同時,全會還指出,要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大力提高產業項目的投資比重,實施創新發展重點建設項目計劃,抓一批對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有帶動作用的大項目、好項目,爭取更多項目列入國家和省計劃盤子。
怎樣才能讓更多項目來到石家莊、“愛”上石家莊、留在石家莊、奉獻石家莊?
全會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了提供更優的政策、服務上。提出要繼續實行重大項目市、縣領導分包責任制,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力促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投產、早達效。
尤其強調,要保護好產業用地,讓產業用地真正用在產業項目上。同時,明確表示,要將土地指標向大項目、好項目傾斜,像項目多、項目好的縣(市)區傾斜。
此外,經過數年培育,全市近百家孵化器中的企業即將“畢業”,它們的歸處也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這些辛辛苦苦孵化出來的企業,很多都是高成長性的,是我們的‘寶貝’。”對此,專家建議,各縣(市)區要進一步加大對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和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在雙目“望外”的同時,務必要對這些“寶貝”密切跟蹤、緊盯不放,千方百計把它們留在石家莊。
2015年經濟發展關鍵詞
即將到來的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為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工作,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既有很多有利條件,也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
對此,市委第九屆六次全會明確指出,明年,我市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機遇,深入實施中東西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不斷開創全市經濟發展新局面。
關鍵詞:項目攻堅
全市億元以上項目要達到1000個以上,年度完成投資3000億元。對“三個一百”(即:一百個新開工、一百個竣工、一百個前期謀劃重點項目)實施合力攻堅,確保完成年度投資900億元以上。
要把單體投資超過10億元的160個產業項目,作為全市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保開工、快建設、早投產。
關鍵詞:園區建設
明年,我市將堅持把園區作為聚集產業、壯大實力的主攻方向,深入實施園區三年倍增計劃,力爭高新區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00億元、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超過1200億元、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超過500億元,全市開發區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6%以上。
同時,各縣(市)區要借鑒欒城浙商工業園、行唐臺灣創新產業園、無極香港皮革制品產業園、元氏中小企業產業園的建設經驗,謀劃實施一批國別型、區域型、產業型“園中園”。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
我市將緊緊抓住國家設立新興產業創業引導基金的有利時機,重點圍繞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實施總投資638億元的62個項目,年度完成投資182億元。
年內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3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4%以上,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0%以上。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
我市將圍繞建設國家現代商貿物流基地的發展目標,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優先發展、消費服務以及公共服務業加快發展,做大總量規模,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層次,拓寬服務領域,引領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
我市將重點打造財富大廈金融電網、慧聰網等20個電子商務平臺,加快建設縣域電商交易平臺,擴大農村電商應用領域,支持北人集團、萬象天成等大型商貿企業擴展“線上”業務。
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全力申辦國家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全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800億元。
關鍵詞:現代農業
我市將繼續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持續抓好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發展節水灌溉面積53萬畝,全年糧食總產保持在450萬噸以上,肉、蛋、奶、菜產量保持全省前列。
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謀劃建設農業產業化項目182個以上。農民合作社達到1.3萬家,家庭農場達到80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