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 范劍平
2014年中國經濟嚴峻開局
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環比增長1.5%。環比折年率,只有6%。前期穩增長政策措施初見成效,但二季度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非常脆弱。二季度GDP同比增速7.5%,環比增速由一季度的1.5%明顯加快至2%。工業生產6月當月同比9.2%,為年內高點,7、8月份又減速到9%和6.9%。
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4199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3%。
中國經濟新常態和經濟結構調整壓力
中國過去高速增長兩大需求動力
一是加入WTO抓住經濟全球化紅利,出口外需驅動經濟增長的動力
二是城鎮居民收入積累到一定水平后結束住房分配制度,啟動人口紅利帶來的房地產內需動力
2001-2007年兩大紅利兩大動力同時發揮作用,GDP年均增長11.6%
2008-2013年房地產內需驅動GDP年均8.7%
2014年傳統兩大動力全部減弱
前三季度外貿同比增長3.3%
前三季度,進出口總額194223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31626億美元,同比增長3.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04224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16971億美元,增長5.1%;進口89998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14655億美元,增長1.3%。進出口相抵,順差14226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2316億美元。
今年兩會確定的進出口總額預期增長7.5%,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貿易國,貿易總量大,在世界經濟沒有走出危機背景下平穩增長實屬不易。
中國經濟正在轉向新常態
今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
投資是經濟降速的主要原因
制造業投資121052億元,增長13.8%
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59028億元,同比增長22.2%
1-9月份,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303729億元,同比增長14.4%
房地產是投資降速的主要原因
1-9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2401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6%,降幅比1-8月份擴大1.4個百分點。
房屋新開工面積131411萬平方米,下降9.3%,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91754萬平方米,下降13.5%。
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57148萬平方米,比8月末增加98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加629萬平方米,辦公樓待售面積增加46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增加206萬平方米。
城鎮化水平決定我國購房需求仍然較大
日本、美國、香港等出現房地產價格下降也無人購房從而長期量價雙降的共同背景是人口城鎮化率均超過70%,已經沒有大量農村向城市轉移。日本1974年城市化率超過70%,房地產從1974-1990年的持續火曝主要是城市居民改善性需求和大量投資購房需求推高成交量和房價。中國2013年人口城鎮化率僅為53%,以消費為目的的剛性購房需求較大,房地產短期消化過大開發量后,仍然可以保持穩定增長。
不會全面崩盤,未來分化調整
房地產市場開始出現明顯分化。去年一線城市房價漲得多,二三線城市漲幅不大。四線城市有的下降。
代表未來需求潛力的常住戶籍人口比,2012年一線城市均值為1.84,二線城市為1.21,三線城市僅是0.98,四線0.8。一二線城市為人口流入型,常住人口明顯高于戶籍人口,而三四線城市均值低于1,說明人口外流現象嚴重,常住人口少于戶籍人口數量。由于城市綜合實力的相對不足,經濟、教育、醫療、社保體系等方面還有待發展,使得不少三四線城市面臨著人口外流的問題,但今年啟動的戶籍制度改革將緩解中小城市常住戶籍人口比下降趨勢。
向城市人口流入放緩是市場自發調節
北京市2013年常住人口增加45.5萬人,連續第三年放緩,遠低于“十一五”時期年均84.8萬人的增幅。
上海市2013年常住人口增加34.7萬人,不及“十一五”時期年均82.5萬人的一半。
廣州和深圳2013年常住人口分別增長8.8萬人和8.2萬人,增量不及“十一五”年均增量的1/7和1/5。
人口流速放緩是市場的自發調節,貨幣政策正常前提下房價不會無節制上漲。
中國經濟可以經受房地產調整的壓力
一是沒有因為經濟減速而出現失業率上升,工資水平上漲10%以上表示勞動力供不應求。
二是房地產貸款沒有證券化,不會引起金融的連鎖反應而出現金融危機。
三是中國儲蓄率高,增加其他投資可以大部分抵消房地產投資下降的負面影響。
把促改革和穩增長結合起來
傳統經濟尤其房地產決定這次減速調整的底部有多低,新經濟決定走出調整步入新上升周期的時間和未來的頂部有多高,沒有轉型為創新驅動新模式,在調整通道里會呆很久。
不要像過去那樣以要素投入為主來謀求發展,既沒有當初那樣的條件,也是資源環境所難以承受的。
什么是經濟新常態
習近平8月18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研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強調,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
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必須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
什么是經濟新常態
中國經濟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只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發展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關鍵核心技術嚴重依賴國外的局面,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發展未來支柱性、先導性產業,實現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我國已經具備實現跨越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總體上看,機遇大于挑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充分利用好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好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和市場不斷擴大、社會需求越來越旺盛的有利條件,充分利用好我國寶貴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力資源,把全社會創新活力充分調動起來,使之真正轉化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和基礎。
做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做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要聯合科技界、產業界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系統謀劃“十三五”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的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全面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的緊迫需求,認真總結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重大專項實施的成功經驗,深入分析當前我國科技工作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之間的差距,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進一步明晰新時期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戰略任務,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政策制度安排和體制機制改革路線圖,確保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到實處。
緊扣發展,牢牢把握正確方向
要跟蹤全球科技發展方向,努力趕超,力爭縮小關鍵領域差距,形成比較優勢。要堅持問題導向,從國情出發確定跟進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動跟進、精心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明確我國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對看準的方向,要超前規劃布局,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速趕超甚至引領步伐。
把調結構和穩增長結合起來
進,要更加積極有為。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示范建設,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保險、商務、科技等服務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提升精準管理水平,完善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增強傳統產業競爭力。設立新興產業創業創新平臺,在新一代移動通信、集成電路、大數據、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趕超先進,引領未來產業發展。
依靠改革,進退并舉,大力調整產業結構
退,要更加主動有序。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清理各種優惠政策,消化一批存量,嚴控新上增量。今年要淘汰鋼鐵2700萬噸、水泥4200萬噸、平板玻璃3500萬標準箱等落后產能,確保“十二五”淘汰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壓下來,決不再反彈。
把惠民生和穩增長結合起來
2014年計劃改造棚戶區470萬套以上,到2017年本屆政府預計共完成1500萬套。到2020年預計共完成3760萬套棚戶區改造,使1億人口搬出棚戶區、城中村。
由國家開發銀行成立專門機構,實行單獨核算,市場化方式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該債券將向郵儲等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籌資,鼓勵商業銀行、社保基金、保險機構等積極參與,重點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相關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