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2月26日電(記者商意盈 黃深鋼)從2003年“用工荒”在沿海局部地區初露苗頭開始算起,今年正好是第十個年頭。近幾年來,“用工荒”有愈演愈烈之勢,其中用工“結構性短缺”尤其明顯。
從“中國怎么會缺勞動力”的驚訝到“它為什么持續了十年”的疑惑背后,是近年來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與勞動力市場結構演變不相匹配的沖突,更是勞動者的新訴求與企業、政府、社會為其提供勞動環境之間的矛盾。待遇不高招不到人,環境不好隨時走人。務工者開始“用腳投票”,倒逼中國制造業加速轉型升級。
“用工荒”多次冒頭 “結構性短缺”尤其明顯
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區的杭州旺盛服裝有限公司,剛進廠房就是兩條寫有“熱烈歡迎新老員工上班”的大紅條幅。與條幅的“喜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公司辦公室主任胡廷崗臉上的“愁云”。“公司開足馬力需要員工1300人左右,去年招收到的員工為1200人,目前到崗的只有800人,現在三分之一的流水線都停了。”胡廷崗說。
連日來,記者在浙江海寧、余杭、義烏、紹興等地走訪發現,盡管春節假期早已過去,這些地區的企業返工率仍不樂觀。浙江海寧一家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熊女士介紹說,據她所知,不少企業是老板早就上班了,但工廠還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紹興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王新寶說,紹興從2005年前后就出現“用工荒”現象,春節前后用工最緊張,最大缺工在15萬人左右,尤其缺的是技術工人。
從事清潔用品出口的嘉興捷順旅游制品有限公司現有員工800多人,管理部經理楊曉華說,公司員工相對比較穩定,流動率大約在10%。相對來說比較欠缺是技術類人才。“我們企業技術工人工資在3000元以上,從不欠薪,為員工交納五險,還包吃中飯,即使這樣,熟練工還是不好招。自己培養出來的還很容易被其他企業高薪‘挖走’。”
嘉興市勞動保障監察支隊副隊長商克龔說,技術要求稍微高一點的企業都存在技術工人缺口。為了找人,企業與企業不惜互相抬價搶人或“挖人”,漲工資的“口頭承諾”紛紛開出來,甚至導致一系列勞動糾紛。據他介紹,在“技工荒”下,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用工方式:“包流工”,即把一個流水線包下來,成立一個較為固定的團隊,成員都是超級熟練工,哪里缺人就到哪里去。
“三碰頭”加劇“用工荒”
記者走訪發現,眼下沿海部分地區出現的“用工荒”,同時面臨較為明顯的“三碰頭”特征。在沿海中小企業普遍經歷了“史上最艱難一年”的當下,企業用工狀況正面臨多重挑戰。
一方面,務工群體強烈要求提高待遇而雇主自身仍陷生存困境。記者在杭州、溫州、紹興、金華等地采訪了解到,不少中小企業自2008年以來已連番提高工人工資,幾乎每次漲幅都在15%左右,有的企業工人工資累計漲幅接近翻番。
紹興縣振亞印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華良告訴記者,3年前工人每天上班12個小時,月薪1800元;現在包吃住、帶空調,工人一個月可以拿到3500元。
而沿海制造業的中小企業普遍認為去年是“史上最艱難的一年”。浙江省長城建筑有限公司嘉興金都夏宮項目負責人葉學平說:“今年和去年比工資支出上漲了20%到30%,目前工人支出大概占工程造價的30%,比去年上漲了10%,人工成本已讓企業不堪重負。”
另一方面,中西部崛起快與東部產業轉型慢并存,導致一線勞工供需矛盾擴大。王新寶告訴記者,紹興市往年在河南、安徽、江西等部分中西部省份設立的勞務輸出基地,現在已經不愿合作。云貴川的出工情況好一些,而紹興今年打算把企業招工的“大篷車”開到更遠的甘肅、廣西去。
浙江省經信委的產業轉移調研顯示,該省的產業轉移呈現東擴、西進、北上的“三箭齊發”局面,對市場、勞動力成本或土地條件敏感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紛紛向中西部轉移。
然而東部沿海的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并非朝夕之功。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企業在轉型升級中步子邁得慢,企業效益差、工作環境差、職工待遇差,是叫“招工難”最厲害的,一些資質好的制造業企業,缺工現象要輕得多。
與此同時,勞動力向三產服務業流動也導致二產制造業“招工難”加劇。近年來,包括浙江在內的東部沿海地區紛紛提出要提高三產服務業的增加值。
企業要轉型升級 員工同樣要轉型升級
去年12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十二五”時期的就業總量壓力將繼續加大,城鎮需就業勞動力年均比“十一五”時期增加100萬人。勞動者技能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勞動力供給與企業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就業任務艱巨繁重。
在不久前召開的浙江民營經濟萬人大會上,浙江省政府一位主要領導說,他曾到一個困難企業考察,發現企業的人頭數比產品數還多。老板問怎么救這個企業,他說要么趕緊升級,要么遷出浙江,到人力成本低的地方去。在這次會議上,浙江省委、省政府還著重強調要“以畝產論英雄”,加快全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
“省里釋放的信號很明確,企業靠吃人口紅利混日子已經走到頭了。”多名參會企業家告訴記者,今后甚至可能會有意識限制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用工量,企業不轉不行了。
而在中小企業生存狀況尚待“轉暖”的當下,切實減免企業負擔,仍是緩解用工矛盾的重要一環。記者在浙江多地走訪發現,一些企業仍舊反映,賦稅過重使企業想改善工人工資待遇而力不從心。
一些受訪者建議,在轉型過程中,政府應通過稅負減免等措施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而除了企業轉型升級,企業還應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和人文關懷,員工也應該在經濟格局的調整中,提升知識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在企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
“對于企業來說,要加強對員工的技能培訓,暢通上升渠道;對于員工來說,也應勤加學習,和企業共同成長。”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熊初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