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經網報道 2014年5月28日,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中國機經網承辦的“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信息發布會暨十年發展回顧”大會在中國職工之家隆重召開。
出席本次大會的嘉賓有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顧問孫昌基、執行副會長蔡惟慈、宋曉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處長邊利娜,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趙新敏,機械工業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國機經網總經理沈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姚杰。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代表以及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工業報、機電商報、搜狐網、中國經濟網等多家新聞媒體參加了會議。
2013年,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機械工業運行困難明顯增多,轉變發展方式的壓力急遽加大。在此背景下,機械工業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穩中求進”的工作要求,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實現了全行業的緩慢回升、溫和增長和平穩發展,產銷、效益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了適度增長。同時在市場倒逼機制作用下,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步伐正在加速。其中,一批行業龍頭企業起到了中堅和骨干作用。
為繼續反映機械、汽車工業大企業過去一年的發展成果,激勵行業企業加快結構調整、推進轉型升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根據2013年機械、汽車工業企業主要統計數據,排定了新一屆機械工業百強、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座次。
2013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達2362億元,同比增長8.96%,繼續蟬聯機械百強榜首,并且連續第三年位列世界500強之列;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收入1004億元,同比增長24.13%,由上年的第六位躍升至第二位;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收入930億元,比上年下滑8.06%,由上年的第二位退居第三位。
2013年,入選汽車三十強的企業除4家外營業收入均保持正增長。從規模看,有8家入選企業營業收入在1000億元以上,比去年增加1家,其中有5家規模超過2000億元,1家超過1萬億元。排在第一位的是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營業收入首次超過1萬億元,達10521億元,同比增長15.19%,成為機械、汽車行業首家萬億元企業;位列第二位的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營業收入6025億元,同比增長11.33%;第三位是東風汽車公司,營業收入4534億元,同比增長24.39%;第四位是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營業收入2664億元,同比增長26.52%;排在第五位的是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營業收入2161億元,同比增長44.66%。
中國機械工業百強、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信息發布活動,自2004年起始至今已連續舉辦了十屆。十年間,我國機械、汽車工業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應對金融危機挑戰,加快調整振興步伐,從高速轉入中速發展,進入了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期。
十年來,機械百強、汽車三十強企業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企業數量,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至2013年總數已達69個。其中,機械百強企業由2004年第一屆發布時的6個,增至2013年的41個;同時,規模50億元以下的企業數量由77個減少至35個。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的汽車企業由2004年的10家,增至2013年的28家。超過千億元的特大型企業,也由2家增至8家。
回顧信息發布的十年,我們從科技創新能力、經營效益水平、入圍穩定性、企業成長性以及生產規模五個方面對十年來入圍機械百強、汽車三十強的企業進行分析和考量,發現其中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無論是科技創新能力還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成果,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經營水平,無論是入圍榜單的穩定性還是快速發展的成長性,都是十年來機械百強、汽車三十強榜單中的佼佼者,如:機械百強中的國機集團、濰柴控股、徐工集團、上海電氣、中聯重科、三一集團、東方電氣、特變電工、正泰集團、許繼集團、中信重工、沈鼓、陜鼓、瓦軸以及海天塑機等,汽車三十強中的上汽、一汽、東風、北汽、長安、吉利等企業,這些企業十年來為機械百強、汽車三十強榜單以及行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是機械百強、汽車三十強十年發展中名符其實的中堅力量,因此,本次信息發布對這些企業頒發了“機械百強、汽車三十強·十年發展突出貢獻獎”。
十年來,機械工業既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階段,也經歷了低速動蕩的時期。這十年,行業大企業經歷了從做大到做強,從高速發展到中速調整,從粗放發展到轉型升級,從國內領先到走向國際的轉變;盡管部分行業、企業浮浮沉沉,但機械、汽車領軍企業無論企業規模、產品水平,還是經濟效益、國際競爭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在我國機械工業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作為較早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機械、汽車行業,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前宏觀經濟環境和行業發展階段的深刻變化,更加主動地推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作為機械、汽車工業的排頭兵企業,一定要抓住這個新的戰略發展機遇期,以攻高端、夯基礎為主要著力點全面深化結構調整,以創新驅動、兩化融合、綠色發展為主要取向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通過加快兼并重組強化國際經營能力水平、提升綜合競爭實力,在“由大到強”、打造“制造強國”的過程中必將獲得長足發展,碩果累累。(信息來源:中國機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