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決心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和環境治理”,是我省四大攻堅戰役之一。既要“穩中求進”,又面臨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化解過剩產能任務艱巨、大氣污染防治緊迫等重重困難,2013年我省工業轉型升級的步履邁得堅定而沉重。 一年時間過去了,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的答卷上寫滿了沉甸甸的收獲: 經濟總量。2013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1711.1億元,居全國第6位,同比增長1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新增規上企業2162家,超省政府確定年度目標462家。 產業結構。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完成增加值2498億元,重工業完成增加值9213億元,輕重工業比為21.3:78.7,重工業占比同比下降了0.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5%。質量效益。2013年1-11月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1718.6億元,同比增長8.1%;實現利潤2224.5億元,同比增長13.6%。 創新能力。新增3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30家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6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開發工業新產品新技術950項,其中741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節能降耗。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08%,超額完成5%的目標任務。 “綠”意漸濃,改革的步伐更堅定 向霧霾宣戰,對鋼鐵、水泥、電力、玻璃四大行業大氣污染“亮劍”,鐵腕壓鋼減煤……2013年,綠色、治污、淘汰落后,成為全省工業行業的一個個“關鍵詞”,這些“關鍵詞”標志著我省工業發展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的主基調就是“綠色”! 工業轉型升級和環境治理,是我省工業發展的一道“必答題”。我省是傳統工業大省,產業結構偏重,工業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資源依賴性強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總量的60%以上,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占規模以上工業能耗的90%左右,工業領域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社會排放量分別超過90%和67%,工業節能減排任務重,壓力大,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2013年,我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魄力壓減過剩產能,全年共壓減粗鋼產能788萬噸、煉鐵586萬噸、水泥1716萬噸、平板玻璃1488萬重箱。 在壓減過剩產能的同時,我省更注重做好綠色發展的“加法”。 “唐山東華鋼鐵企業集團能源中心年節能4.1萬噸標煤,減少CO2排放11萬噸,減少SO2排放657噸。全省39個能源管理中心項目建成運行后,預計年可節能140萬噸標煤,減少CO2排放約340萬噸。”省工信廳廳長王昌對記者說。 去年我省開展了節能與綠色發展專項行動,明確了六大重點任務和六大重點保障措施。唐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列入全國首批清潔生產示范企業。50個清潔生產項目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審核,全部建成達效后年可減排二氧化硫8.82萬噸,氮氧化物7.4萬噸,粉塵2.28萬噸,揮發性有機物1568.45噸。我省還推薦了8個項目申報汞削減、高毒農藥替代清潔生產工程備選項目,年可替代高毒農藥20200噸,削減有毒有害物質2650噸,削減其他污染物218噸,削減汞0.84噸。評選出首批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等15個省級清潔生產園區創建試點。 突破“瓶頸”,創新的引擎更強勁 “無論是發展新興產業,還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工業轉型升級都需要靠科技創新做支撐。我們必須堅持把創新驅動貫徹到發展的整個進程中,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能源消耗向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轉變,由低水平擴張向高端化升級轉變,不斷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王昌說。 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但長期以來,這個主體并不“強大”,創新積極性不高,創新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強,創新人才匱乏,成為制約企業創新能力提高的“瓶頸”。剛剛過去的2013年,工業企業自主創新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企業的主體作用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王昌介紹,創新的引擎更強勁,主要表現在引進培養了一批創新型人才、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得到加強、品牌培育成效斐然。去年,我省在企業新建院士工作站25家,總數達到105家;博士后工作站70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5家;重點實驗室87家;新增合作院士50多人,進站院士已達357人。長城汽車“哈弗H6”獲得第15屆中國外觀設計專利金獎,石藥“奧拉西坦制劑及制備方法”、中國石油渤海石油公司和華油鋼管公司“高強度X80鋼螺旋焊管制造方法”獲得第15屆中國專利優秀獎。新建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24家,累計達到262家;新建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1家,累計達到10家;鞏固提升19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累計達到75個,其中14個建成并投入使用。唐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4個區域被批準籌建“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新增全省工業類名牌產品133項,推薦全國馳名商標66件,新認定河北省著名商標498件,工業類名牌產品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了1.8個百分點。 技改撬動,調整的成效更顯著 “2013年,我省工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省工信廳運行局局長宋立功說,“全省規上工業中,輕、重工業分別實現增加值2498億元和9213億元,輕重工業比為21.3∶78.7,與2012年相比,重工業占比下降了0.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6個百分點和4.5個百分點。特別是汽車行業近年來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完成增加值431.8億元,同比增長2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2個百分點。” 去年,我省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堅持對標找差距、技改上水平,圍繞解決“兩個低下”問題,引導傳統產業提升裝備水平、工藝水平、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實現精細制造、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綠色制造,推進“有中生新”;加大培育力度,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無中生有”。 技術改造是撬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杠桿”,2013年我省實施千項技改項目1124項,總投資2398億元,可新增銷售收入5820億元,當年完成投資986億元,其中投資10億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項目55項,重點圍繞鋼鐵、裝備制造等11個重點產業延伸與完善32條產業鏈。 目前,我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投資結構優化。2013年,全省實施工業項目11696個,同比下降4.5個百分點,完成投資11040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總量位居全國第四位,占全國總數的6.07%,同比增長18.2%。二是行業結構優化。去年六大高耗能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854.1億元,同比增長6.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3個百分點,占全省規上工業41.4%,較2012年下降了2.8個百分點。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384.9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的11.8%,與2012年持平;同比增長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個百分點。三是產品結構優化。通過技改項目實施,涌現出一批填補國內空白、技術水平和附加值高的新產品。目前我省工業產品水平達到國內領先以上水平的有661項,占項目產品總數69%,產品達到全國第一、唯一或填補國內空白的有337項,占項目產品總數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