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中國經濟,依舊處于增長下移的過程之中,內生增長動力疲弱,政策放松的空間受到房地產價格、通貨膨脹和眾多因素的制約。回顧這一年,中國經濟增速第三次回落至7%平臺,各個行業有逆勢飛揚的,也有遭遇困境的。經濟困境和現實選擇,注定了2013是綢繆之年。從本期開始,讓我們一同回顧2013年,梳理那些影響2013年經濟年發展的重要行業。
“今年我們整體的情況比較穩定。尤其是最近這幾個月,銷售逐步上升。”西安三角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市場二部的負責人張奇說,“下一步,我們將把重點放在海外市場。”
三角航空今年的發展可以說是陜西今年準備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在陜西第一大支柱產業——能源產業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以裝備制造為主的非能源產業逆勢飛揚,依然支持著陜西經濟保持兩位數的增速。
“創新轉型是陜西裝備制造業逆勢飛揚的一個主要原因。”陜西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陜鼓、陜重汽、西電等一批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陜西的一大批裝備制造企業以創新轉型的主題,在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支撐了陜西經濟的增長。
在學者看來,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仍停留在以生產制造為主體的模式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因此,如何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當前陜西經濟以及整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
服務型制造
從一家三線軍工企業,成長為行業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集團,陜汽并不是偶然。積極適應市場,主動轉型創新,是陜汽40多年來不斷發展壯大的法寶和秘訣。
早在2009年,陜汽控股董事長方紅衛就敏銳地意識到,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更能體現未來發展的多元化,也更貼近市場與用戶的心理需求。2009年7月6日,他主持召開服務型制造戰略研討會,首次系統地、清晰地概括提煉出陜汽的戰略大框架,正式將“服務型制造”確立為陜汽的發展戰略,陜汽也因此成為行業內首家推行服務型制造的商用車企業。從那時起,一場在陜汽歷史上迄今為止最深刻、最廣泛的變革拉開了序幕。
目前,制造業向服務型轉型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中國制造業必須要經歷的一場革命。陜汽的戰略轉型,就是利用商業模式轉變帶來的經營內涵和外延的變化,立足為客戶創造價值,拓寬新的經營領域,在創造新的市場機遇中獲取更大的利潤。簡要地說,就是指企業將以產品為中心的制造業向服務增值延伸,不再是單一的產品提供者,而是集成服務提供商。
為此,陜汽提出“兩個關注”:關注產品全生命周期,關注客戶經營全過程,為客戶和行業創造更大的價值,是服務型制造理念的實質內容,也是陜汽在轉型發展中應當承擔的歷史責任。
此外,陜汽還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智能服務中心,并確立了以深層次客戶需求為基準的、中國首個產品及客戶全生命周期價值增值生態鏈,開啟了打造中國重卡后市場服務體系的新商業模式。
在服務型制造戰略統領下,陜汽的轉型發展得到了質的飛躍,企業的肌體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實現了由單一重卡制造商向全產業鏈集約發展的轉變,員工由1萬人發展到3萬余人,汽車產銷由2萬輛增長到12萬輛,工業總產值由39億元增長到398億元,利稅總額由2.7億元增加到14億元,資產總額由38億元發展到291億元。“陜汽”牌載貨汽車、“漢德”牌車橋雙雙榮獲“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貼心服務”成為重卡行業首個服務類馳名商標,企業發展全面跨上新臺階。
以客戶為中心
陜西的裝備制造業在經濟增速整體放緩的大背景下,能夠逆勢飛揚,不僅僅是陜汽一家,記者了解到,在幾個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陜西的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可以說是萬舸爭流。陜鼓集團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近日,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振興發展歷程的第一部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重器》在中央電視臺2套熱播,陜鼓集團轉型升級的歷程和成效被載入第四集《智慧轉型》,成為陜西省唯一一家被收錄其中的企業。陜鼓獨特的發展模式對裝備制造業所起的典型示范作用也備受肯定。用創新的力量實現轉型,這也是陜鼓集團這些年不斷應對需求變化,調整結構,從而引領市場的重要舉措。
上世紀90年代末,在傳統經營模式下的陜鼓還處于“保吃飯”的狀態。面對國外先進裝備企業紛紛搶灘登陸中國,和我國工業化進程發展的加快,陜鼓管理層認識到,企業要發展,就必須擺脫同質化競爭,發揮系統技術、關聯技術的比較優勢,尋求從為客戶提供單一產品的制造商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商轉變的新路徑,走出一條差異化競爭的企業發展之路。
“行業的邊界已經被徹底打破,客戶的需求就是邊界。”陜鼓集團董事長印建安說。
“陜鼓動力的經營層是在寫‘菜譜’,而不僅僅是在‘做菜’。印建安就是會寫菜譜的那個人。”聯想掌門人柳傳志曾經這樣評價。
“我們已經不是簡單的裝備制造企業,因為跟項目相關的東西我們都得做,這樣才能有市場。”印建安說。
印建安認為:“在客戶和市場面前,企業需要放棄自我,要通過資源整合,來實現用戶的需求。”
為此,陜鼓確立了“兩個轉變”發展戰略。即:從單一產品供應商向能量轉換領域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變;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資本運營轉變。瞄準客戶、市場所需要的環節,進行重心轉移,從重資產、高風險、市場柔性差、收益不穩定的傳統機械制造模式,向依靠創新和智力勞動高端高效發展的新型制造企業發展模式的轉變。
2013年7月26日,作為陜鼓建立的首個駐外維修服務中心,陜鼓動力唐山維修服務中心正式成立,從而實現了覆蓋京、津、唐、冀用戶的“上門服務”。
陜鼓動力總經理陳黨民表示,成立唐山維修服務中心的目的,就是落實以用戶需求為企業服務導向的理念,貼近用戶,把服務做到用戶的家門口,提供成本更低、更及時、更系統和更專業的備件和服務。
探索未來之路
“在國內,制造業向服務業仍是一個剛剛起步和較為新興的領域,但已呈加速發展趨勢。”西安朝華管理學院院長單元莊說,“陜西的企業在這方面起步還算比較早,目前,已陸續有一些企業明確提出從傳統制造領域向制造服務業轉向。這也是今年陜西裝備制造業保持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昭寧看來,陜西鼓風機集團作為裝備制造業的代表,已發展成為為冶金、石化、煤化工、電力、環保等行業提供大型動力裝備系統問題解決方案的集成商和系統服務商,是我國裝備制造服務業發展的一個標桿。
正是在這些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前三季度,陜西全省裝備制造業內九個分行業全部實現增長,其中多個行業增速較快并高于全省工業平均水平。
“盡管目前已有一些企業開始逐步向制造服務業轉型,但總體看來仍處于起步階段。”單元莊說,鑒于制造服務業巨大的發展潛力,而且陜西具有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因此需要因勢利導,將其作為陜西當前推進產業轉型的重要著力點。
由于制造業服務化轉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且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僅靠企業自籌資金解決難度很大,所以單元莊建議:“應鼓勵和支持企業充分利用銀行低息貸款、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手段和金融信貸產品,從而為企業服務化轉型提供金融支持。”
“國外先進制造業的今天,就是中國制造業的明天。”單元莊認為,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當產業發展到一定成熟階段之后,服務將是流程工業發展的未來需求。
以美國GE為例,上世紀80年代,傳統制造占據其產值總量的88%以上,而到了2004年,傳統制造僅占其產值總量的30%左右,70%的業務已不是傳統制造,而是由與其主業密切關聯的新型服務所構成。所以,雖然從形式上講GE目前仍然是一個制造業企業,但是其產品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陜西的裝備制造業正在走這樣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