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著眼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省經濟添分量,繼續強力推進全市經濟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在宏觀經濟環境不利的情況下,實現了經濟規模擴大、效益提升。全部財政收入在9年之后重返全省第一。
■1583個——
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截至目前,我市規上工業投入1100億元實施技改項目1583個,利潤全省領先;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8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發機構達到94家,實施國家和省科技項目205項,取得國內先進科技成果168項,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
■486萬噸——
糧食總產實現“十連豐”
今年,我市糧食總產達到486萬噸,實現“十連豐”,肉蛋奶菜產量穩定增長,肉、蛋產量居全省首位;新開工農業產業化項目182個,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32家,都市農業園區達到48個;農業合作社發展到4250家,數量居全省之首。
■PM2.5等
呈下降趨勢——
強力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今年,我市謀劃實施了“天藍”工程,以壓煤、降塵、控車、遷企、減排、控制農村面源污染為重點,強力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制定并五次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對水泥過剩產能進行集中拆除;對環境違法單位進行嚴肅查處,對工作后進單位進行嚴肅問責……促進了省會大氣質量改善,PM2.5等主要污染物濃度呈下降趨勢。
謀劃實施“碧水”工程。加大對滹沱河等主要河流整治力度,投資50多億元對洨河進行了綜合整治,污染了半個世紀的洨河重現碧水清流。
圍繞生態修復和改善,謀劃實施了“地綠”工程,在全市掀起造林綠化熱潮,西山森林公園建成開放。全年完成植樹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
■2.5萬元、1萬元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分別突破2.5萬元、1萬元;縣域經濟經濟總量占全市比重達到67.2%;財政收入超10億元的縣(市)新增晉州、元氏,總數達到8個。
■87項——
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級審批事項精簡到87項,在全國省會城市最少。11個縣(市)的20所縣級公立醫院完成改革,全市實行零差率銷售。
東方熱電、石紡廠等15家國企破產改制基本完成;7家企業在場外市場掛牌;民營企業達到5萬家,實現增加值3032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