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是在天津開幕的第十屆中國制造業管理國際論壇上發表上述觀點的。
“‘高品質’‘名品牌’要成為中國制造的標識。”李毅中說,企業要為公眾提供良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我國制造企業仍存在產品標準和規范水平不高、售后服務缺失等問題。出現問題的關鍵原因是缺乏核心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含量不高,從根本上沒有把質量興國放在基本國策的位置上。
我國制造業體現出較為明顯的結構矛盾。“我國每年生產出11.8億手機、1.3億臺彩電,但這些電子產品80%的芯片要進口,各種電子產品核心零配件實際進口一年就要花費約2000億美元,和我國進口原油的花費相當。我國高鐵中的軸承、輪轂等也要靠進口。”李毅中說。
他說,新技術、新產品的研制是中國制造業的短板。目前,科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只占30%,遠遜于國外。行業的研發目的在于用,不能只停留在成果和樣機上,更不能停留在博士論文中。
當前,制造業加快推進智能化、數字化的進展不斷加快。此舉不但提升了工藝流程的穩定性、安全性,同時還提供了運行效率。李毅中說,在“十一五”期間,全國制造業生產線52%實現了自動化。在“十二五”期間,這一數字要上升到62%。
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建議,我國制造業應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打造質量上乘、制造過程綠色低碳、有完善售后服務、不斷改進完善創新的優秀品牌。鼓勵骨干企業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強和院校合作,加快技術改造和產品的更新換代。
“關鍵零部件技術含量更高。”他認為,要改變營業額很大、利潤很薄,產值高、增加值小的發展局面,制造業就應高度重視零部件、元器件加工制造,掌握關鍵技術、核心材料,積極與國外廠商開展合作。
在看到房地產等產業利潤率非常高時,李毅中為制造業鳴不平。他說,我國應牢牢把握實體經濟,防止實體經濟空心化、制造業邊緣化,警惕“脫實向虛”的傾向。堅持工業發展不動搖,堅持工業和服務業相互依存促進。同時,不能把工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對立,更不能把工業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