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取之,必先予之”,這個觀點在汽車“三包”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日前,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已有多家汽車企業搶在10月1日國家正式出臺《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以下簡稱“汽車‘三包’”)之前,推出了自己的“三包”政策。
最先出手的是北汽。早在去年6月,北汽就宣布為剛剛上市的小E車型實施“三包”服務;此后,以往行業內堅不可摧的“兩年或6萬公里”的質保期開始陸續被一些企業打破,如上海通用將別克和雪佛蘭品牌車輛的整車質保提高至三年或10萬公里,凱迪拉克品牌車輛的整車質保提高為三年不限里程;東風裕隆納智捷旗下產品質保期也均已提至三年或10萬公里。另外,東風裕隆納智捷最近又推出了“6615延長保修”政策,即針對車輛結構最核心的六大系統實行六年或15萬公里延長保修;再有北京奔馳也在成都車展期間宣布針對旗下所有車型提前執行高于國家標準的“三包”,該政策不僅覆蓋家用汽車,還覆蓋單位購車及運營車輛……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奔馳、奇瑞、東風標致、上海通用、東風裕隆、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比亞迪、長城汽車、長安馬自達(微博)等十幾家車企正式宣布了提前實施“三包”政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進口車和一些高檔合資車在銷售數字節節攀升的情況下,仍然堅守著自己幾近苛刻的保修政策。
在談到各家車企對待汽車“三包”不同的態度時,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副總經理顏景輝分析,一些企業沒有提前實施汽車“三包”,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由于企業本身水平有限,擔心提前實施‘三包’會給自己找麻煩;第二,企業過于信賴自己的品牌,并不想提前實施‘三包’取悅消費者。”
賈新光表示,國內汽車市場的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消費者成為了真正的上帝,這個時候,如何從售后、權益保障等方面給予消費者信心顯得更為重要,所以雖然有些企業提前實施“三包”時間不是很長,但意義卻很大,因為“顯示出的是企業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