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敏感程度以及觀察工業生產情況的重要指標,我國PPI的持續下滑已經反映出目前工業企業產能過剩、需求不振的困境。隨著近期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的落實,8月份PPI跌幅能否進一步縮小,工業經濟能否進入企穩回升的“快車道”?
在采訪中發現,業內機構和專家對此普遍持樂觀預期,認為隨著經濟企穩運行,8月份PPI降幅會進一步收縮,工業經濟整體將繼續向好。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預計,8月份PPI同比預計會落入-1.7至-2.1%的區間,中值為-1.9%,跌幅較7月份收窄0.4個百分點。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近日表示,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回升的勢頭,并很可能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繼續保持。他表示,七月中旬開始,鋼鐵、煤炭和銅等大宗商品的價格開始上升,推動了企業補庫存,從而拉動了需求。而近期公布的匯豐制造業PMI初值也體現了中國經濟的復蘇趨勢。如果9月份PMI仍然處于7、8月份的平均水平,三季度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可能從上一季的9.1%升至9.7%。
同時,工信部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報告也指出,盡管工業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但仍處于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下半年工業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其基礎主要來自于消費的平穩增長和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以及民資進入壟斷行業、扶持小微企業、鐵路融資體制改革等政策措施。
通過梳理發現,今年以來PPI漲幅持續為負。尤其在5月份,PPI同比降幅更是達2.9%,比4月份擴大0.3個百分點,已連續15個月為負。而其他反映工業經濟的重要指標,諸如PMI、工業增加值等也均表現不佳。這一態勢從6月份開始有了轉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盡管6月份PPI同比降幅仍然達2.7%,但相比5月份的2.9%已經有了一些好轉,7月份PPI同比降幅為2.3%,回升了4個百分點。同時,PMI等其他宏觀經濟指標也出現了回暖,顯示工業經濟逐漸好轉的趨勢。
這些積極信號與近期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相繼發力不無關系。專家表示,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政策效應有望得到持續釋放。
“首先是企業生產的信心增加,7月份PMI為50.3%,比6月份微升了0.2%。”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其次,企業信心有所增強,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7%,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8。”
此外,工業用電量等數據也令人眼前一亮。7月份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9.7%,升幅較6月份更大。7月份鐵路貨運量3.26億噸,同比增長6.0%,也結束了長達八個月的跌勢。而8月27日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前7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0032.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1%。
盛來運稱,中國政府針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情況,已針對性地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信息消費等,此外還進一步減免小微企業稅負,加快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改變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等。而這一系列做法既有利于當前發展,又有長遠考慮,增強了企業發展的預期。只要落實好這些出臺的政策,中國經濟下半年仍會延續上半年穩中有進的態勢。
一般來說,PPI走勢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即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產生的輸入性壓力以及國內經濟形勢帶來的內生性壓力。從周期角度看,PPI筑底是重要的指標參考之一。若PPI見底回升,則意味著工業基本面有改善的可能,對資本市場也會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
因此,“隨著國內穩增長政策出臺,企業悲觀預期的逐漸改善,補庫存的需求回暖,7月份鐵礦石、原油價格已出現小幅回升。從數據看,當前工業需求確有改善,預計下半年國內經濟有望企穩回升。”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研究員金柏松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經濟企穩預期向好,但與以往的高增長態勢并不相同。國家近期出臺的這些舉措并非單純刺激經濟增長,而是在穩增長的同時,兼顧調結構和促改革。從長期來看,這將有益于中國經濟真正實現有質量的增長。(陳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