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財經訊中國國家統計局8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內地CPI同比上漲2.7%,PPI同比降2.3%。
出口同比增長5.1%,相比6月份3.1%的同比下降有強勁反彈。進口同比增長10.9%,同樣遠高于6月份0.7%的同比下降。
統計局解讀:
文章稱,7月份豬肉價格繼續有所上漲,環比漲幅為1.7%,但環比漲幅比6月份回落了2.9個百分點;蔬菜價格由降轉升,環比上漲2.2%,與今年7月份的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有很大關系,上述兩項合計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11個百分點。
文章表示,工業生產者價格降幅收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等變化趨勢與7月份制造業PMI略有回升較為吻合,表明近期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舉措的政策效應有所顯現。
中國銀行[0.75% 資金 研報]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解讀:
他表示,從分類數據看,7月份工業生產者價格降幅收窄,生產資料出廠價格環比下降0.4%,雖然繼續下降,但降勢減緩,環比降幅自4月份以來第一次收窄,比6月份縮小了0.3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出廠價格環比自3月份環比下降以來也首次持平。
他認為,雖然中國經濟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復蘇,但通脹仍有抬頭之勢,因此,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對通脹預計進行前瞻性管理。未來,在堅持穩增長總基調的同時,還有要堅持探索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策略。
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他認為,不擔心中國經濟會出現大幅下滑。進出口數據向好不會影響決策層對中國經濟刺激政策的調整,因為決策層根本沒有打算出臺刺激經濟措施。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解讀:
文章稱,中國政府正努力促進經濟增長。第二季度中國經濟較上年同期增長7.5%,增幅分別低于第一季度的7.7%和去年第四季度的7.9%。經濟學家們也一直在下調對全年經濟增長的預期。部分經濟學家預計,今年中國政府無法實現7.5%的官方目標,這將是1998年以來經濟增長首次低于目標值。
文章表示,政府已承諾將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但也希望推進更廣泛的長期改革,促進內需,降低經濟增長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而人們普遍認為這些政策目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犧牲短期的經濟增長。
《FT中文網》解讀:
文章稱,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進出口都大幅上升,這不但打破了之前的預期,還激起人們的希望——中國經濟比預期要好。從表面上看,中國進出口數據說明經濟比想象中更加健康。進口激增意味著中國并不僅僅是賺世界其他國家錢的“吸血者”,而出口增長則表明其他地區的需求也處于良好的復蘇狀態中。
文章表示,政府的平衡之術因為一個事實而變得更加復雜,即CPI最近的上漲幾乎完全由肉類和蔬菜漲價推動,而這兩類食品價格對低收入人群影響最大,在政治上也較為敏感。
文章認為,鑒于生產者價格指數仍然處于下行區間,中國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性加大,因為中國存在大規模的工業產能過剩,并且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然放緩——中國GDP增速已從三年前接近12%的水平下降至今年第二季度更加溫和的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