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是我國“十二五”時期工業經濟發展的主線。它是中央對我們的客觀要求,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其實質是企業要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堅持走一條新型工業化的路子,實現穩定健康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企業轉型升級既是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也是綜合性的嚴峻挑戰,它是一場脫胎換骨、生死攸關的變化發展。
一、轉型升級,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企業轉型升級,是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市場競爭迫出來的抉擇。
科技發展使產品更新換代加快。不但高新產品層出不窮,而且更新換代周期大大縮短。高效能運算,數字制造、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為主要內容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不斷涌現。企業不及時轉型升級,就會導致發展陷入困境。
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加劇,對整個行業來說不是良性的。近期,全國機械工業119種主要產品中45%呈下降趨勢表明:企業求生存和發展,要優化結構,淘汰落后,加快調整,根本的出路在于轉型升級。
企業轉型遇到西方“再工業化”的競爭影響。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全球制造業流向呈現新的變化。一方面部分制造企業正向勞動力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政策下,一些制造業開始向西方本土回流。今年春季第113屆廣交會傳遞的信號開始顯現,福特準備在美國本土制造某些汽車零部件,美國ATM(銀行柜員機)供應巨頭NCR,已經把部分生產從中國轉向美國,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匹勒準備“回家”建廠,高端耳機制造商已從廣東搬走等。但短期內對發達國家競爭力提升非常有限,從長遠看需要相應關注。中國制造業的傳統盈利模式和地位會受到影響。
企業成本受到剛性化上升的擠壓。企業發展中,原材料、能源的漲價,勞動力運輸費用增加及信貸、稅收的負擔,各種經費的支出,造成成本剛性化上升,三分之二以上企業效益下降,部分企業出現虧損,企業更覺負重前進,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的比較優勢有所下降。
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約束。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發展中大國資源的消耗性增長,加劇了價格的不斷上漲和競爭。尤其作為戰略性能源的石油,中國對外的依賴度已達60%,也蘊含一定的危機。而以犧牲環境保護的代價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違背科學性,缺乏可持續性。國際競爭激烈,國內約束加強,推進節能減排、擴大資源綜合利用、硬化環境保護應是必然趨勢。
當代世界,從國內到國外,變化之快令人始料不及,起落之大,也可讓你瞠目結舌。轉型升級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二、戰略調整,凝心聚力的攻堅戰役
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裝備部,技術難度大、門類品種多,投入周期長,經濟價值高,在國家現代化和國防建設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其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要加快推動戰略性新型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進裝備制造大國向裝備制造強國的轉變。
無錫機械工業這幾年的轉型升級,成效顯著。年平均研制新產品600多項,一批科技創新項目列入國家、省、市重點科技計劃。全行業三分之二以上產品達到國內先進或國際先進水平,80%以上產品實現了升級換代。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突破7000米深海探測;華能無錫液路加熱器裝進“神舟”號飛船成功應用;錫產大型盾構機在無錫地鐵線成功運行;江蘇滬寧鋼機研制的世界最高逆時針扭轉的廣州電視塔(600m)等大型標志性工程投入使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一汽錫柴J6重型車、重型柴油機等是轉型升級的典型產品。
企業轉型升級中還存在許多差距,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成本不斷上升,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有所下降。如果發展的步伐追不上變化的速度,企業就會落后,甚至被淘汰。尚德的起落,就是一個典型。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企業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調整,涉及市場競爭、結構調整、科技攻關、人才凝聚、組織體制、政策法規等重大問題,具有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的特征。
1、外銷又內銷,內外并舉拓市場。作為“三駕馬車”之一的產品出口,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具有先進實用、價格相對低廉特點的中國機械出口產品,是外貿一大競爭優勢。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外貿出口,對于外向型經濟依賴度大的企業尤其明顯,這就必須調整策略,內外并舉拓展市場。開普動力、透平葉片、華達電機、華光鍋爐等企業,在這方面有成功實踐。
2、產學研聯手,集聚優勢上新品。建立完善的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是一條成功之路。美國產學研結合激勵有應用前景的科研項目,充分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高新技術對產業的輻射作用;日本產學研合作擴大人才培養和交流,合力開展跨學科研究發展大型項目;英國產學研結合要求科研院校與企業深入合作,加大扶持企業發展力度;韓國實施“產學研協同技術開發”,著力提高企業科技水平與效益。我國產學研用結合形式多樣,新日電動車加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產業聯盟,發展低碳先進快速制造技術;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宜興經濟開發區和銀環控股集團三方合作,建設發展國家能源裝備及材料產業園等,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
3、制造到服務,整合產業鏈資源。做精產品、做強專長,才能做好企業,才能有利于拓展產業鏈。從加工到裝配,從單機到成套,從制造到服務,從代理到自主品牌,把優勢提升發揮,讓特色富有引力。銀邦金屬復合材料與澳大利亞合作致力于航空級粉末產品,同時利用材料堆加制造技術及熱等靜壓技術,成形加工復雜零部件;江蘇申錫機械有限公司和意大利賽飛集團共同研制的智能型系列化高層建筑擦窗機,出口歐美國家。這些企業分別從上游和下游相關產品延伸產業鏈,轉型升級具有潛力。
4、老樹開新花,提升自動化水平。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中的企業,招工難、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困局,往往難于緩解,而自動化生產的發展卻效能倍增,用“機器換人”的做法應運而生。雖然一次投入成本大,但長遠發展顯成效。從“焊接機器人”、“噴涂機器人”、“澆鑄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到“自動裝配機器人”、 “自動加工機器人”、“自動控制機器人”、“自動檢測機器人”等已應用廣泛。浙江、廣東等地區擴大了應用;汽車制造、電子產品等行業發展迅速;技術含量高的企業應用較為突出。它推進企業轉型升級,進入智能化的新階段。
5、“走出去”戰略,開拓發展新領域。登高望遠天地寬,跨出國門創新業。有條件的企業,可不失時機的在境外擴大經貿合作,設點辦廠,兼并聯合,股票上市,延伸產業鏈。吉利汽車、秦川機床、中聯重科、江陰模塑、江南電纜、新世紀機車等一批企業有成功之道。
世界著名的發明家、企業家喬布斯說過:“希望和黑暗在同一個入口”,確實機遇和挑戰并存。在轉型升級的進程中,一個優秀的企業家要有智慧和勇氣,當好開拓前進的領路人。
三、開拓創新,歷經市場的磨難考驗
轉型升級是企業的一把手工程,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存量更新換代,增量高端替代”的方針,要發揮市場的帶動作用、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新興產業的推進作用、資源重組的集聚作用、現代管理的優化作用。
1、市場引導,技改項目帶動。市場經濟本身包含了競爭,但競爭并不是市場規律本身,為客戶創造價值才是競爭惟一起點和歸宿。市場引導尤其組織或參與重大工程項目實施,是企業轉型升級之契機。運東電纜國內首條1000KV特高壓示范工程(也是世界上第一條)在晉東南成功運行;透平葉片為1000MW超超臨界火電大型葉片國產化成功配套都是成功案例。相反,如果沒有相應市場,就得小心謹慎了。當然,市場發展有個過程,而且是變化的,就要審時度勢,研判決策。
2、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突破。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可持續競爭的主要優勢來自于超過競爭對手的創新能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掌握企業命脈。雙良集團大型空冷系統研制,在國際處于領先水平;力馬化機“高速全自動機器人包裝碼垛生產線”,性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奧盛集團擁有世界先進的預應力產品生產技術及生產線,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科技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體現,它推動企業在高端制造領域的不斷突破,也推進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3、戰略調整,發展新興產業。戰略性新型產業是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又處于成長初期、是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國家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作為重點方向,這就要把握轉型升級中的發展機遇,拓展產業“嫁接”,力避重度風險。宜興新威集團和西門子下屬歐司朗公司共同巨額投建新威新材料產業園,發展現代新型稀土產業;揚子江船業也投巨資上現代新型海洋高端裝備項目,將研制海洋石油鉆井平臺。在成功的關鍵因素和選定的戰略生長點上,要以超過主要競爭對手的強度配置資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重點突破。
4、資源重組,改制形成合力。人、財、物、能源等生產要素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寶貴財富。一些企業引進了技術專業拔尖人才、海歸創業領軍人才;一些企業改制改組,充分發揮出了生產要素的聚合作用。徐工集團收購德國施維英,世界兩大工程機械“巨頭”強強聯合;軸承行業哈瓦洛聯合重組,并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江蘇永康機械聯合兼并徐州鍛壓;新蘇投資包容發展華星機電;求精集團聯手無錫鑄造;遠東控股統籌泰興鐵路導線建“遠東圣達產業園”。優勢集團公司應大力推進資源重組,兼并聯合,提高集中度,增添新的活力。
5、現代管理,政策法規督導。推進現代管理,促進“兩化”融合,政策法規引導監督是轉型升級的根本,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優質、高效、低耗、安全、環保的運行機制,貫徹關于科技創新、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外貿出口、合資合作、節能減排、聯合兼并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大力實施國家產業發展指導目錄,通過市場化運行機制,實行優勝劣汰。
一個國家不奮斗不能立足世界,一個民族不奮斗不能興盛強大,一個企業不奮斗就沒有成就。我們要在開拓創新中,不斷推進企業的轉型升級,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夢”而作出新的努力。(凡 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