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 |
時間:2013/4/19 15:22:17 瀏覽:1492次 |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第一、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幅明顯高于第二產業,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幅為31.4%,比第二產業高出15.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增幅高出第二產業8.3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數據顯示出的一個積極信號就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從第三產業投資增速變化中可以看出投資重心的轉移趨勢,我國產業結構更加趨于合理。 事實上,在轉方式、調結構最為關鍵的2012年,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投資增幅高于第二產業,其中第一產業增幅達到罕見的32.2%。結構調整的加快也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更有質量,宏觀調控在經濟增長、穩定就業以及收入分配等目標上更加均衡。 第一產業投資增幅達32.2%意味著改變了第二產業比重過高的現狀。而且,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作為經濟“短板”的瓶頸效應日益顯著,農村經濟活力不足既凸顯出農業這一基礎的薄弱,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占我國人口近半的農民消費潛力的釋放。因此,業界判斷,目前我國已進入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關鍵時期,需要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農村回流。 連續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聚焦了“三農”,足以體現國家對“三農”投資的重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將其作為長期的指導思想。長遠來看,這不僅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貧富差距的必然之舉,也是釋放我國消費潛力的根本舉措。這也意味著,農業投資未來還將保持較高速的增長。 現實來看,我國農村地區的消費層次比較低,農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民還主要以生活基本需求和農資需求為主,消費潛力有著巨大的釋放空間。農村消費的增長既需要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又需要加大對農村民生工程的投資力度,不僅需要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更需要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教育方面的“軟件”投資。 數據顯示,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7.8%,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質量有所提高。現代服務業的典型特征是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智力要素密集度高。其發展本質上來自于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分工趨于專業化、精細化等需求。尤其是在我國目前農村勞動力大幅轉移的背景下,現代服務業發展開始承擔起對勞動力進行“虹吸”的重任,承接了許多轉移到城市的農業人口,同時能夠有效引導消費。 一季度工業投資增長率不高意味著制造業的景氣度還有待恢復。國家能源局公布的用電量也印證了這一判斷。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累計1213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3%,這一增速為3年來同期第二低點。有觀點認為,用電量與重工業關系最緊密,鋼鐵、光伏等行業產能過剩是造成工業增加值以及用電量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雖然這說明制造業仍然疲弱、企業生產活躍度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主動調整結構的結果。比如,對于產能明顯過剩的鋼鐵行業,許多省份就以壯士斷腕般的決心,出臺了淘汰落后產能的時間表,山東省去年印發的《鋼鐵產業淘汰壓縮落后產能實施方案》就指出,到2015年,全省淘汰煉鐵產能2111萬噸、煉鋼產能2257萬噸,鋼鐵產能壓縮1000萬噸以上、總規模控制在5000萬噸。 眾所周知,經濟的興衰決定于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及其轉化能力,投資重心的轉移意味著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第三產業投資增速的變化,顯示出資源和生產要素由低效率的行業向更有效率的產業流動,向經濟增長邊際效益更高的行業流動。產業結構的變革,也將繼續撬動消費的轉型升級,促進各調控目標的平衡,有助于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來源:金融時報 |
上一篇:張家口市小微企業免征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 下一篇:石煤機公司職工創新成果首獲國家專利 |
[關閉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