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王昌廳長“揭短”看工業提升的企業責任 |
時間:2013/2/21 14:03:10 瀏覽:1072次 |
在一次全省工業企業管理對標現場會上,一些企業對自己取得的成績津津樂道:產量達到多少多少、行業排名如何如何。 “看到差距比看到成績更重要。”省工信廳廳長王昌的話則相當冷靜,“我省有的企業產量、規模在國內和國際榜單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而效益卻差強人意。反映出我們的工業轉型和提升的任務還非常緊迫、非常艱巨!” 王昌接著開始揭自家的“短”:“我們有的企業裝備和技術也都不錯,有的還是國際國內一流,可是利潤總是上不去。原因在哪里,在于管理水平的差距!表現在企業缺乏國際化眼光、管理方式脫離企業實際、沒有清晰的戰略謀劃等方面。” 王昌的話,一針見血地說出了河北工業的尷尬。 我省是傳統工業大省,傳統工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為85%,其中鋼鐵、石化、建材工業占51.6%,而產生的增加值僅占52%。2011年廣東、山東、江蘇三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均為我省的2倍以上,我省工業增速排名居全國第21位。在資源能源趨緊和節能減排任務加大的雙重壓力下,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我省工業提升勢在必行。 省委、省政府于去年9月份出臺《關于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工業強省的實施意見》,確定了我省工業轉型提升的“路線圖”,制訂了企業管理提升等“十大提升”計劃,并提出了相應的保障措施。 與政府層面的重視程度相比,企業層面顯得并不是特別“給力”。 王昌接著剖析我省部分企業“提升消極”的原因:“企業家爭一流的意識不強!國有企業覺得完成任務就行了,不愿意再去拼、去闖,因為不愿意去冒風險了;民營企業覺得一年掙個幾百萬很舒服,夠了。”他說,缺乏戰略目標,小進即滿,安于現狀,必然導致核心競爭力不強;老子或老公是董事長,兒子或老婆是總經理,陳舊的家族式管理也必然致使管理水平低下。 工業提升,企業是主體。主體不積極,工業強省就成了“空中樓閣”。 “調結構、轉方式,是背水一戰!轉則生,不轉則亡。過去全省1噸鋼平均能掙近千元利潤,現在只有幾十元的利潤。不轉型、不提升行不行?不行!那只能是坐以待斃!”王昌說。 提升無止境,企業當自強!王昌的一番“揭短”,讓人警醒。
來源:河北經濟日報
|
上一篇:孫瑞彬強調:以良好精神狀態抓好當前各項工作 下一篇:市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抓好工業運行確保首季開門紅 |
[關閉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