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日前舉行的2012全國機械工業經濟形勢報告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指出,過度擴張嚴重,市場環境惡化,雖然總需求逐年均有所增長,但遠趕不上供給能力增長,惡性競爭日趨激烈。
在日前舉行的2012全國機械工業經濟形勢報告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指出,過度擴張嚴重,市場環境惡化,雖然總需求逐年均有所增長,但遠趕不上供給能力增長,惡性競爭日趨激烈。造成如今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制造業領域投資過多,造成產能過剩。例如鋼鐵行業,在過去的幾年,產能迅速擴張了約50%。
據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聯系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2012年前9個月累計訂貨額同比下降0.35%,這與前些年通常高達20%以上的增幅相比,回落很大,“突出表現在目前的需求形勢仍處于比較低迷的狀態”。“尤其是近年投資高速增長的工程機械、輸變電設備、風電設備、機床等行業,價格戰將難以緩解。”蔡惟慈說,事實上,除技術尚未過關、至今仍然未能實現國產化的少數高端裝備外,大多數機械產品當前都面臨供過于求、惡性競爭的煎熬。
當前機械工業的矛盾已不是需求不足,而是同質化產能擴大過快。“只要供過于求,供方就沒有話語權。要避免在沒有話語權的市場掙扎,就必須走"差異化"競爭之路;只有做到在某一領域"能人所不能",才能造就局部領域"供不應求"的局面,獲取高于同行平均水平的利潤率。”蔡惟慈說。因此,要改變機械工業目前局面必須從全產業鏈各個環節著手,對長期形成的現有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尤其是要抑制同質化產能盲目擴張,增強“軟”能力,變追求產品的“大、重”為“精、細、靈”。
專家認為,競爭將使企業優勝劣汰日趨加劇:那些自主創新意識強、有關鍵零部件供應主動權、較快實現產品升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有望脫穎而出迅速崛起,而產品和工藝都沒有特色和優勢的企業將面臨效益不斷下滑乃至消亡的困境。這一觀點在機械行業得到印證。統計顯示,結構調整抓得早、“攻高端、夯基礎”進展快的企業一般能實現逆勢上揚,產銷增長達到20%左右或以上,這樣的企業在全部企業中約占20%,但80%的企業增速均比上年明顯回落,其中約1/3的產銷和利潤已處深度負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