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
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的是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增長。
雖然全年經濟數據尚未出爐,但我國經濟走勢從緩中趨穩走向筑底回升的脈絡已經清晰可見,GDP增長7.5%以上,CPI全年不超過3%,穩增長、穩物價的“雙穩”目標實現在即。
“穩”中不乏“進”。全年糧食生產“九連增”,農民增收“九連快”;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的目標提前完成,全年新增就業人數創9年來的新高已成定局;今年前三季度,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為105.5%,消費需求占內需的55%,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
明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經濟工作如何開好局?要在哪些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全國上下都很關心。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此指明了方向。
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確定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并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穩’就是保持經濟平穩發展,這樣才能為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穩定全局創造條件。”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湯敏說,“穩”要實現增長和物價的雙穩,從國內各機構發表的一些領先指數來看,明年中國經濟穩增長的目標經過努力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但今年低通脹的局面十分脆弱,明年穩物價這根弦絲毫不能放松。
湯敏說,雖然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仍然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當前中國,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明年的經濟工作要穩中求進,‘進’就是要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穩”就是要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不斷完善,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的態勢,“進”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謀求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
增強消費基礎作用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增長,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特別是要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湯敏說。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居民收入年均增幅7.4%,落后于同期GDP高達9.8%的增幅,直接造成內需不足,消費不振。
“要加快制定出臺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早日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同步,這樣消費增長才有底氣。”湯敏表示,GDP的構成主要由政府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三部分構成,要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在國民經濟一次分配領域,政府應該“讓利”,利潤高且利潤來源不合理的企業也應該“讓利”。
短期來看,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外需增長前景并不樂觀,擴大消費也需要一個過程,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還要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
“擴大投資要區別對待,地方政府投資沖動的動力和內在機制都還在,要特別警惕重復性投資建設,對科學發展具有長遠意義和經濟社會發展瓶頸領域,既要加大公共投資,同時要引導民間投資。”湯敏建議,適當增加對生態環保類基礎設施的投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投資新型基礎設施,包括新一代高速互聯網、第四代移動通訊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儲存系統等;加大新型網絡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遠程教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各地特別是發達地區要加大對城市道路、停車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瓶頸領域的投資。
高質量推進城鎮化
目前我國近7億城鎮人口中有2億多進城農業轉移人口還沒有“市民化”。據測算,一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將拉動投資40萬元以上,每年消費需求將增加1萬多元。張立群認為,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也將形成新的強大的經濟增長動力。
“高水平、高質量的城鎮化,關鍵是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湯敏認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也應穩中求進,遵循自愿、有序、分類、統籌的方針。
自愿,就是充分尊重農業轉移人口及其家庭成員的意愿。有序,就是逐步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優先解決舉家進城多年、在城市領取營業執照多年以及在城市已經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分類,就是要根據不同農業轉移人口群體、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城市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準入條件和采取不同的政策,逐步放寬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的條件。統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涉及到戶籍、土地、財政、住房、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諸多領域體制、政策和利益調整,要統籌推進。
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當前,我國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明顯。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關鍵是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提供了一個新機遇。” 中國人民大學產業經濟學教授馬龍龍建議,對化解過剩產能,要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消化一部分,整合一部分,淘汰一部分。“當前我國一些新興產業也存在盲目發展情況,其他一些產業也存在潛在產能過剩問題,都要引起充分重視。”
“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在馬龍龍看來,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要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和彈性大的服務業,加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物流業發展,降低國民經濟物流成本等。“當前要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這是構建現代產業發展體系,化解產能過剩,提高產業整體素質的根本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