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汽車企業發展概況及展望
從下圖看,從2001年到2009年,汽車整車企業數量總體變化不大,乘用車企業數量呈現增長趨勢,商用車企業數量呈下降趨勢。
2001—2009年中國整車企業數量變化

數據來源:汽車工業協會
近十年,汽車工業發展及市場繁榮,帶動了汽車企業的飛速發展。從下圖看,我國汽車企業的利潤規模大幅提高,2000年10萬元以下規模的企業比例大幅降低,同時千萬規模以上企業比例有了顯著提升。
2000和2008年按工業利潤總額中國汽車企業占比

數據來源:汽車工業協會
汽車自主品牌發展回顧展望
十年前,自主品牌踏上了艱難的創業征程,而今天,自主品牌已占近半壁江山。21世界的第一個十年,從某種以上來說,是自主品牌的十年。十年前,吉利等一大批民營造車企業出車,加速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在技術、市場、品牌的發展和進步。十年的艱辛歷程中,以吉利、奇瑞、華晨、比亞迪、長城、江淮等外代表的中國自主皮納皮汽車企業,由小變大、由弱到強。
從數據看,如下圖表8所示,自主車企的汽車產量不斷增加,在汽車總產量中的份額穩步攀升。從2001年的21.6%增長到2009年的44.5%,翻番增長,時至今日,自主品牌已基本與合資車企平分秋色。
2001年—2009年自主合資汽車產量份額

數據來源:汽車工業協會
在過去十年里,汽車自主企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低價搶占市場階段和品牌提升階段。
最初中國土生土長自主車企建立初期,切入點是國外車企未進入的微型轎車領域,迎合了當時國人的購車需求。2002年,中國市場出現井噴,自主品牌在此期間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塊市場。由于自主車企多是低價、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令其陷入了品牌美譽度低的尷尬局面。
經過幾年的發展,在造車技術提高的基礎上,自主品牌在質量與車型檔次上逐步提高。在民營自主車企發展壯大的同時,國內大型汽車集團也買入了自主開發階段,并相繼推出了自主品牌的產品。
在經歷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中國汽車企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自主車也走上了國際化道路,從北汽收購薩博部分技術,吉利收購沃爾沃看,中國自主車企在經歷過去十年的積累后,新十年的開端儼然已走上邁上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2010年1月14日,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4號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汽車產業和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 會議中特別指出,要支持汽車生產企業發展自主品牌。相信在政策支持與企業創新推動下,我國汽車自主企業在未來十年必將走向更強。
合資汽車企業發展回顧展望
在中國汽車工業初創階段,合資合作僅限于引進國外的設備、生產線、產品及技術,派出人員學習國外新近得技術與工藝。直到1984年才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
以1994年中國公布《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為標志,中國汽車工業進入合資合作的快速擴張階段。面對國際國內廣泛的競爭,汽車行業技術進步加快,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供求關系出現重大變化,汽車產品結構、汽車工業組織結構也面臨著重大調整。其間,法國PSA下屬的雪鐵龍汽車公司、日本鈴木汽車公司、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日本本田汽車公司、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意大利菲亞特汽車公司等,都在中國成立了整車合資企業,客觀上形成了中國汽車工業歷史上一個真正的引進合資浪潮。
從2002年起,合資合作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參見下表),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華晨報名汽車有限公司等合資企業紛紛成立。此發展階段的特點是,以乘用車合資企業為主,兼有商用車合資企業的簽約建立。跨國公司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的行為隨著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而出現明顯變化,形成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全面進入,包括早已在中國以技術合作方式進入的企業,也包括那些遲遲猶豫的豪華車生產上,幾乎所有大型轎車跨國公司都來中國建立了合資企業,二是深度進入,在中國有一家合資企業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建立第二個合作項目。
近十年主要汽車合資企業發展概覽

數據來源:汽車工業協會
中外企業合資合作發展特點
從個別現象到普遍現象:截至2008年底,世界上主要汽車品牌都進入了中國市場,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跨國汽車企業都在中國進行不同程度的直接投資,外國公司在中國汽車產業的整車、零部件、相關產業及其幾乎所與細分行業都有直接投資。
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合作方式逐漸豐富、合作內容不斷深入:從企業組織形式演變情況看,合作發展主要經歷了五個步驟:初步接觸,技術交流研討、互派代表參觀技術支援活動;技術合作,在技術許可下進行CKD/SKD生產;以整車合資項目為龍頭的深入合作,圍繞整車合資項目建立起供應、銷售服務經營體系;提升合作,跨國公司對零部件子公司的股權空難之開始迅速增強,并在金融服務領域、物流領域、產品銷售服務領域全面加強合作。
中外方企業各自自資源優勢不斷變化。跨國公司發展經驗證明,只有合作方優勢資源互補,才能保證合作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汽車產業未來十年發展綜述
未來十年,中國汽車必然從產業大國發展成為強國,汽車產業將由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向戰略性產業轉變,生產企業集中化趨勢,集團規模進一步加大,在部分關鍵技術上處于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