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走一條新型的工業化道路以來,我國掀起了走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熱潮。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002年的44.8%提高到2011年的46.8%。
機械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更是在十年間走上了一條發展快車道。在良好的宏觀環境和相關政策措施的推動下,機械工業整體實力得到大幅提升:產業規模高速擴張,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國際地位日益上升,自主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果。盡管目前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但我國機械工業“由大變強”的道路已經越來越寬廣。
規模與質量齊飛
十六大以來,國務院連續頒發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和汽車產業、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在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下,我國機械工業走上了一條發展快車道。
最明顯的是,機械工業產業規模高速發展。2002~2011年,我國機械工業總產值從1.86萬億元增長到16.89萬億元,產業規模增長近10倍,年均增速高達25%。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從3.26萬家增加到10.7萬家,從業人數從853萬人增加到1744萬人。2009年機械工業雖然經歷了經濟危機的洗禮,但依然實現了總產值突破10萬億元大關的跨越。
在規模擴張的同時,機械工業發展質量也在不斷提高。2011年我國機械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4.3萬億元,約為十年前的10倍;行業新產品產值從2005年的7079億元增至2010年的2.72萬億元,增長近3倍;2011年實現利潤1.2萬億元,為2002年的12倍。
其中,特別需要提及的是我國環保設備技術水平顯著提升。自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第一次把節能減排列為約束性指標后,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環保技術裝備取得突破。爐排爐垃圾焚燒發電、污泥干化發電、城市污水處理廠成套設備等部分關鍵共性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工業廢水治理和消煙除塵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環境污染治理領域得到推廣應用;脫硫等技術裝備逐步占據國內脫硫市場的主體地位;電除塵及袋式除塵的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隨著規模的擴張和質量的提升,機械工業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日趨顯著。按產品銷售額比較,1998年我國機械工業產品銷售額在國際機械工業中居第五位(次于美、日、德、法),2008年升至第二位(僅次于日本),2009年進居第一位。十年間,大批機械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發電設備連續多年實現超高速增長,年產量連續5年超過1億千瓦,占世界總產量50%左右;數控機床2010年產量超過22萬臺,是2000年的15倍。機床工業2009年以153億美元產值位居世界首位。此外,農業機械、摩托車、內燃機、裝載機、汽車起重機、軸承等眾多產品產量位列世界前茅。
其中,機械產品外貿出口為我國裝備工業國際地位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機械產品質量、技術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已經大為縮小,某些產品已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中國機械產品出口獲得迅速發展,特別是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機械產品出口貿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1年機械工業外貿出口為3218億美元,是2002年441億美元的7倍。2006年我國機械產品進出口首次出現貿易順差,結束了建國來的逆差局面。2008年我國機械工業外貿順差為477億美元,達歷史最高水平。
在此期間,一批骨干企業瞄準商機,在全球舞臺上占據有利位置。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意大利CIFA,隨后徐工、三一、柳工、廈工、山推等陸續在全球各地投資建廠,組建國際營銷網絡。
創新與挑戰并存
可以說,自主創新是機械工業十年快速發展中最大的亮點。近十年來,通過自主創新,機械工業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提高了產品技術水平和成套能力;通過對一大批重點骨干機械企業的技術改造,大大提升了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滿足了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需要。
十年前,國外品牌把控了大片的中國機械市場,而今,我國機械工業科技創新取得一大批標志性成果———80米碳纖維臂架泵車、1000噸以上履帶吊、1000噸全路面起重機、5200噸米塔機、510馬力推土機、46噸叉車、直徑11.22米泥水平衡盾構機、70萬千瓦混流式水輪機組、6兆瓦風電機組、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裝備、20兆瓦級電驅壓縮機組、第三代核電蒸發器支撐、高鐵建設成套設備、混合動力挖掘機以及大型旋挖鉆、挖掘機、裝載機、平地機等產品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牢牢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很好地滿足了國內建設的需要。
數據顯示,“十五”時期機械裝備自給率平均為77%,2007年已超過80%,2009年受多種因素推動上升到85%。機械工業對全國工業新增總產值的貢獻率達到22.29%。其中,裝機的風電設備國產比例由2004年的10%一舉躍升至2010年的90%;火電廠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的比重從2006年的29.42%提高到2010年的52.18%,逐步成為發電設備的主導產品。
產品的創新離不開科研經費的投入。從不完全統計數據來看,2004年我國機械工業企業投入科技活動經費600.83億元,2008年增至1753.62億元,四年翻了近三倍,為機械工業自主創新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在這十年間共評選表彰優秀創新成果近3000項。
除了技術創新取得豐碩成果,科技研發創新體系建設也在十年間持續推進。截至2011年,我國共批準建設行業工程中心和行業重點實驗室172家,其中工程中心87家、重點實驗室85家;現已通過驗收掛牌運行的95家;建設經費總投入約63.4億元,新增建筑面積69.4萬平方米,新增儀器設備4100余臺套。其中2011年新建行業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6家。這些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對改善機械工業科技研發條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極大意義。
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發達國家成熟的工業體系相比,我國機械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仍相對較弱。相當多的新產品、新技術仍然離不開尋求國外合作伙伴,原始創新能力不強,不足以承擔起支撐全行業技術升級、建成機械強國的重任;基礎性研究乏力、基礎工藝、材料和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后,近年來,核心基礎元器件、大型鑄鍛件和自動化裝置發展雖有顯著進展,但與主機與成套裝置的發展相比仍顯滯后,不少關鍵配套件受制于人,大型、精密、高效裝備依賴進口;自主品牌培育仍須加強,用戶認知度還需提高。此外,目前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方式仍比較粗放,機械工業自身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并未完全解決,有些甚至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而進一步積累并趨于尖銳。
面臨新一輪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變化,機械工業未來發展的任務仍很艱巨。隨著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陸續出臺,以及十八大的召開,我們相信,中國機械工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時期,不久的將來,機械工業將真正實現“由大變強”的歷史性跨越。
一批骨干企業在全球舞臺上占據有利位置。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意大利CIFA,隨后徐工、三一、柳工、廈工、山推等陸續在全球各地投資建廠,組建國際營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