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半年全省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及下一步工作重點 |
來源:運行監測協調局 時間:2012/8/5 9:58:25 瀏覽:1157次 |
今年以來,全省工信系統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工業強省戰略要求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壓力,著力加強工業即期運行調節,扎實推進工業提升計劃和十百千工程,積極開展企業幫扶活動,努力破解發展瓶頸制約,全省工業經濟保持了平穩增長,重點工作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 一、今年上半年全省工業經濟呈現明顯的調整特征。生產增速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放緩態勢,但“緩中趨穩”勢頭顯現并有所鞏固;工業生產總體平穩,但依然處于調整區間。 (一)工業生產增速小幅減緩,緩中趨穩基礎逐步鞏固。針對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態勢,以“穩增長”為工作重點,著力抓預警、強調度、保運行。省政府領導到各市親自督導重點工作,及時召開一季度全省工業經濟運行調度會,對上半年確保“雙過半”進行部署,下達了各設區市2012年規模以上凈增企業和增加值指導性計劃目標,著力培育新增長點,進一步完善 “旬分析研究、月調度講評”運行協調機制,不斷加強即期運行調節和預測預警。至6月底,重點項目已有 125個項目投產或部分投產,新增產值300多億元;相繼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需對接、貿易展銷、市場開拓等活動20多次,銀企對接活動60余次,簽訂協議貸款總金額達150多億元。 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增加值5145.9億元,同比增長1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增速在全國排20位,較同期前移3位。累計增速自3月份以來呈小幅逐月回落,上半年比同期回落2.1個百分點,顯示工業運行仍存在下行壓力,但增幅一直保持了13%以上,增長相對平穩,預示趨穩基礎正逐步鞏固。其中6月份當月完成增加值1134.6億元,創當月增加值歷史新高,二季度月度增速保持在 12.3%-12.5%之間,沒有出現大起大落。 (二)工業及技改投資持續加快,投資結構逐步優化。省政府召開了全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現場會,全省技改工作推進力度進一步加大。印發了《河北省重點產業技術改造投資導向目錄(2012-2013年)》,提出2012年重點行業技術改造投資重點和方向。千項技改工程順利推進,1023個項目列入今年千項技改計劃,項目總投資2380.7億元(10億元以上重大技改項目59項,總投資974.6億元,其中52項已列入2012年省重點建設項目計劃)。11個市政府累計設立技術改造專項資金6.73億元,唐山市、滄州市以外的105個縣相繼設立不同數額的技改專項資金。141個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獲得國家批復,支持資金總額9.48億元,額度排江蘇、山東之后居全國第3位,其中工業技改資金8.25億元,截至目前已下達6.48億元,同比增長62.4%。 上半年,全省完成工業投資3834.5億元,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48.2 %(占全年目標的42.6%),同比增長32.3%,高于全國工業投資增速8.5個百分點。其中,技改投資完成2254.6億元,占工業投資的58.8%(占全年目標的41%),同比增長60.6%。 高新技術產業投資789.6億元,同比增長39.2% ;裝備制造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06.5億元,同比增長41.1% ,對工業投資的貢獻率達40.7%;石化行業完成投資505.3億元,同比增長44.7%,增速居各行業之首。億元以上工業新開工項目657個,比同期增加77個。 (三)工業利潤連續負增長,但未出現工業企業效益大面積下滑現象。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支持工業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十條意見》(冀政辦〔2012〕6號),為確保時間任務雙過半奠定了基礎。全省工信系統以促進企業提質增效為重心,圍繞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企業迫切需求,集中利用5、6兩個月時間組織開展了 “企業幫扶月”活動。建立了虧損企業、停產半停產企業與行業內標桿企業“結對子幫扶”機制,完成104家對標示范企業近千項標桿數據公示上網,指導七大主要行業中虧損前10名企業與標桿企業對標挖潛;積極深化企業減負工作,組織完成《支持工業發展政策摘編》(2012版)修訂編印工作,開展了專項治理行動和 “中小企業服務年”活動;積極貫徹稅收減免政策,據不完全統計,落實企業結構性減稅、出口退稅等約100億元。 上半年,全省1159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70.5億元,同比下降7.1%。雖然連續6個月負增長,但利潤降幅逐月收窄(-20.6%→-7.1%)。工業企業效益未出現大面積下滑,一是從當月利潤總量情況看,2、5、6月利潤分別增長-20.6%、-3.4%和-6.8%,3、4月份仍高于上年同期。二是虧損企業數量呈減少態勢,虧損面逐月下降,6月份比年初下降了3.5個百分點。三是效益下滑主要受鋼鐵行業利潤大幅減少影響,1-6月鋼鐵行業利潤比同期減少98.2億元,下拉全省利潤增幅10.5個百分點;石化、食品、紡織行業利潤增長15%以上。 (四)民營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對全省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加。全省積極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開展“強服務、解難題、幫企業、保增長”主題活動,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全民創業,開展“訂單式”創業輔導服務,建立健全人才培訓服務體系,幫助企業開拓市場,有效促進我省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上半年,全省民營經濟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平穩較快增長態勢,累計實現增加值約為7600億元,同比增長18%(現價),約占全省GDP比重的64.9%;上繳稅金約為1300億元,同比增長20%,約占全省全部財政收入的64.5%;實現利潤2381.1億元,同比增長12.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35.2億元,同比增長21.2%;就業穩步增加,從業人員達到1798萬人,同比增長10%。 (五)結構調整穩步推進,重點行業總體運行平穩。順利通過國家2011年淘汰落后產能考核工作,及時分解下達了2012年全省淘汰落后產能計劃,截至6月底,造紙、制革、印染行業已完成國家下達淘汰任務的50%以上。引導企業加大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節能減排形勢好于預期,1-6月份,我省規模以上工業總能耗為10558.43萬噸標準煤,同比上漲0.9%,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0.72 %,按進度超額完成省政府確定的工業節能目標任務。 七個主要行業保持穩定增長,實現工業增加值4341.2億元,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84.4%,累計增長14.2%,高于全省增速1.2個百分點,對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繼續提供有力支撐。六大高耗能行業完成增加值2492.2億元,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6個百分點。 原材料工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2758億元,同比增長13.3%,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3.6%。鋼鐵行業生產相對穩定,1-6月完成增加值1791.3億元,同比增長15.9%,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44.2%;1-6月粗鋼、鋼材產量分別為9397萬噸和10694萬噸,同比增長3.6%和6.9%,高于全國1.8和0.8個百分點。1-6月鋼鐵行業利潤212.6億元,同比增長-31.6%,其中,黑色壓延加工業本期利潤比同期減少78.3億元,為減利第一大戶,占全部工業利潤減少額的118.3%。石化行業今年以來一直保持個位數增長。上半年完成增加值723.7億元,同比增長8.9%,比同期回落了3.4個百分點。建材行業生產呈逐月回落態勢,上半年完成增加值242.9億元,同比增長8.8%,比同期回落了 20個百分點。 裝備制造業增勢較上年明顯回落,但總體增長趨穩。上半年裝備制造業完成增加值838.6億元,同比增長14.4%,比同期回落了9.5 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7.2%。入統的8個行業大類中,生產增長有高有低,金屬制品、通用設備制造、汽車制造行業保持兩位數增長。 消費品工業在國內終端消費剛性需求拉動下,總體增長平穩。1-6月份完成增加值919.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7.9%,同比增長 16%,快于全省工業平均增幅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行業保持兩成以上增幅,1-6月完成增加值334.6億元,同比增長14.7%,實現利潤總額78.3億元,同比增長15.3%。紡織行業前6個月完成增加值341.2億元,同比增長19.4%,實現利潤總額81.1億元,同比增長23%。醫藥行業上半年完成增加值68.8億元,同比增長13.2%,比同期提高了4.6 個百分點。 從上半年走勢看,我省與全國運行態勢基本吻合,略好于全國水平。下半年工業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受經濟下行探底和同期基數較高影響,三季度生產增速可能會繼續下滑;受政策滯后效應顯現、翹尾因素和同期基數下行影響,四季度將有所回升。預期全年能夠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的目標,但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完成任務困難很大。 重點行業方面,原材料工業下半年隨著宏觀調控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市場需求將緩慢回升,但供大于求的局面難以改觀,市場價格還將在低位波動,行業效益短期內難有較大改善。裝備制造業下半年在國家調控政策拉動和產業政策指導下,增速將呈現平穩回調的常態發展勢頭,有望保持15%左右的增長。消費品工業剛性需求將進一步提升,預計紡織、食品行業仍可保持18%以上的增長。 二、市場需求不足和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重是當前影響全省工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和問題。防止經濟增速趨勢性下滑、切實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需要全力以赴。 (一)需求乏力成為影響當前生產增速下滑的突出問題。通過對全省2328家企業的調查顯示,二季度有69.2%的企業產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其中有54.1%的企業是由于產品需求減少、訂單不足造成的。宏觀調控方面,房地產調控政策未見松動,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尚未完全啟動,社會有效需求仍顯不足。消費增速下滑,上半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39.5億元,同比增長15.2%,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8個百分點,比去年末回落2.6個百分點;外需萎縮,1-6月份工業出口產品交貨值為726.5億元,增長9.5%,比同期下降了16.4個百分點。 同時,生產中多方面也反映出市場需求弱。一是主要產品產量增長慢,我省粗鋼、鋼材僅增長3.6%和6.9%,水泥、平板玻璃分別下降0.8%和9.7%。二是主要生產要素需求弱。上半年全省全社會用電量增幅位于2003年來的次低點,僅增長4.7%,只高于2008年的4%;煤炭銷售由緊轉滯,電煤價格一路下滑,秦皇島港煤炭場存7月25日超過840萬噸。 (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工業品價格走低,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重。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9元,其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增速分別為12.2%、13.6%和24.1%,均高于主營業務收入增幅。從工業品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看,1-6月份我省PPI同比下降3.1%,鋼材、成品油、水泥、平板玻璃等工業品價格大幅走低,但燃料動力類購進價格指數增長4%,電價、蒸汽價格以及物流、工資、融資等成本處于高位,雙向擠壓企業利潤空間。企業融資成本依然較高,一些地區反映承兌匯票貼現率比相鄰省要高出3-5個點,利率比國家規定高7-8個點。同時企業間貨款拖欠增加,出現三角債苗頭,前6個月應收賬款同比上升 19%,占壓資金明顯增加。更為關鍵的是,企業效益低下、利潤率低、虧損集中,直接影響著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生產。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4.34%,比同期下降了0.85個百分點,41個行業大類中有21個行業利潤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黑色壓延業、電器機械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利潤率分別為1.2%、2.4%、4.5%,分別比同期下降1.1、6.1、3個百分點。 同時,主要行業虧損增加也成為制約當前經濟運行質量效益的重要因素。全省虧損大戶主要集中在鋼鐵(52.5億)、石油加工(27.5億)、電器機械制造(20.4億)、電力熱力供應(16.9億)、建材(12.5億)五個行業,占全省虧損額的75.3%。石油加工、電力熱力供應兩個行業受國家政策約束,虧損面始終較高,分別為36.7%和28.7%;電器機械制造業因其子行業光伏正遭歐美雙反調查,今年的虧損企業增速達到了29.3%;鋼鐵、建材行業虧損企業同比明顯增加,同比分別增長50.6%和31.7%,導致虧損面均超過了23%,并且虧損趨勢正在向產業上游蔓延,往年效益較好的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今年的虧損企業數量同比增長了104%。 (三)主要支柱行業拉動力減弱,大中型企業、國有企業增長乏力。全省七大主要行業中,裝備、石化、建材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為兩年多以來的最低點,石化、建材僅為個位數增長,鋼鐵行業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僅增長11.6%,低于全省增速1.4個百分點,以上行業多為高耗能行業,雖然增速放緩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但短期內必然會影響全省整體工業增長。 大中型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長期以來存在著增長乏力、效益低下、應對市場波動能力較弱等問題,上半年大中型企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僅增長9.5%,仍處于個位數增長區間,低于全省工業增速3.5個百分點,而小型企業同比增長了21.1%。 上半年,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生產、主營業務收入、投資三大主要指標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速度,而利潤降幅高于全省2.2個百分點,利潤率僅為2.4%,也明顯低于全省平均的4.3%;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受出口下滑的影響較大,生產和主營業務收入增速持續低迷,僅增長了6.4%和2.7%,效益大幅度下降(利潤增長-46.4%)。 (四)企業轉型困難加大,調結構與穩增長之間矛盾突出。當前,我省正處于工業轉型升級的起步階段,眾多企業面臨去庫存化和去產能化的雙重壓力,在經營困難、利潤下降的情況下,產業轉型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同時,鋼鐵、石化、建材等主要行業受國家產業政策、資源能源和節能減排等剛性約束增大,行業自身存在的產能過剩和社會需求不足矛盾進一步加大,后期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加,是影響我省工業平穩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目前,在成本倒逼機制下工業轉型升級進入陣痛期,工業生產反彈回升難度不小。加強對重點行業的轉型升級,處理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共促共贏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穩增長、調結構依然是下半年全省工業經濟的重點工作,穩增長更為迫切和關鍵。強化投資、開拓市場、幫扶企業是下半年全省工業經濟穩增長的核心工作,我們將一招不讓地抓好。 (一)集中精力抓好《關于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工業強省的實施意見》的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工業強省的實施意見》已經省政府常務會、省委常委會審定通過,近日即將出臺。貫徹落實好《實施意見》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全省工業系統一項重要任務。《意見》緊緊圍繞建設工業強省這一戰略目標,進一步明晰了今后一個時期全省工業發展的方針、目標、途徑和舉措,是推進工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意見》中強調的“十百千”工程、十大提升計劃、八項工作舉措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工業工作的重點,關系工業強省目標任務的完成,必須全力抓好落實。《意見》對35項重點任務進行了明確分工,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級各部門要按照時間節點,提出實施細則,并抓緊落實到日常工作當中。當前要特別注意把《意見》的貫徹落實與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相結合,以《意見》指導各項工作,在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 同時,切實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二)多措并舉再促投資上規模。以增投資保穩增長,加快投資進度,加大建設力度。一是加快實施“十百千”工程項目。嚴格落實重點項目分級分包責任制,抓緊落實各項建設條件,力促盡快開工建設、竣工投產;二是加大技改投資力度。圍繞國務院即將出臺的《關于加強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工作實施意見》,進一步爭取國家技改項目和資金對我省的支持;貫徹落實全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現場會精神,繼續加強全省技改投資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加快技改資金劃撥進度,確保8月底前今年技改專項資金全部到位,全年力爭實現技改項目新開工500項、續建500項、投產500項,完成技改投資5500億元,同比增長25%,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60%。三是把加強與央企合作作為重中之重,按照職責分工,全力抓好簽約事項跟蹤落實,制定配套政策,保障要素供給,確保合作項目快速推進。四是全力新增長點培育。定期通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數量和新增增加值,不斷促進各地加大新增長點培育力度。五是加快兼并重組步伐。密切跟蹤工信部即將出臺的推進汽車、鋼鐵、船舶、水泥等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結合我省實際,篩選整合主體,確定整合對象,加快推進重點行業兼并重組工作,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廣辟渠道大力拓展新市場。以擴大消費需求為重點,促進企業提升產品結構、創新營銷模式。一是全力以赴拉動消費需求。堅決落實國家擴消費、增內需、穩出口的各項政策,特別是要加強加強省部互動,把握工信部即將出臺的支持自給式太陽能等新能源產品消費具體措施的機會,盡快研究制定我省相關行業的配套政策,促進新能源等行業加快發展。二是創造性地搞好產需對接。以鋼鐵、裝備制造、建材、紡織、醫藥等行業為重點,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上下游產業、區域間的產需對接活動。繼續發揮“冀展網”的平臺優勢,開展全省千家名企、名牌聯展活動。三是把二產抓提升與三產抓拓展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主要工業聚集區等地建設物流配送中心,在重點用鋼企業附近建設加工型倉儲基地,在重點工程項目所在地建設多功能倉儲配送基地,謀劃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千方百計穩定用戶,擴大產品輻射、覆蓋率。同時,以全面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外貿轉型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快河北省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重點,力促外貿出口恢復性增長。四是建立明確的責任機制,認真落實政府采購和重點項目建設優先使用地產品目錄,努力擴大河北產品市場占有率。五是強力推動招商步伐。要圍繞重點產業,加強與重點招商區域、重點投資客商,特別是境外知名商協會、跨國公司和境內骨干央企、知名民企的合作,繼續引進一批龍頭型、基地型戰略投資項目。 (四)千方百計幫扶企業提效益。以促進工業企業提質增效為核心,不斷擴展企業幫扶內容。一是強化金融扶持。與重點商業銀行簽訂支持實體經濟增長的協議,緩解企業資金瓶頸。二是繼續強化對重點企業、虧困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一對一幫扶”,深化開展“強服務、解難題、幫企業、保增長”主題活動。三是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針對新形勢,出臺全省減輕企業負擔指導意見,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按照國家企業減負專項行動和省委省政府“兩個環境”建設的工作要求,在全省開展以“改善發展環境”為主題的企業減負專項行動,集中查處、曝光一批影響范圍較大、后果嚴重的典型事例;建立“重點企業服務直通車”,在行政審批、業務辦理、政策扶持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務。四是加強企業管理。組織召開全省企業管理對標工作現場會,全面啟動企業管理提升工程,推動企業在當前形勢下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增強增長的內生動力。結合工信部工業質量品牌建設年活動,進一步提高我省現有名牌產品質量,抓好新增名牌產品的培育。五是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對小型和微型企業的扶持政策,積極開展“百強民營企業”、“千家成長型中小企業”幫扶活動。六是大力扶持高科技創新型企業。認真落實工信部關于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范圍、重大裝備進口稅收優惠等政策,抓緊協調百家院校進河北簽署的208項合作協議盡快實現生產轉化。七是進一步強化監測預警。進一步完善監測網絡和預測預警體系建設,開展好全省采購經理指數(PMI)和鋼鐵行業PMI指數調查,組織實施好縣(市、區)工業經濟形勢月度調查、重點企業季度問卷調查。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監測監控,加強對用電量、貨運量、港口吞吐量等先行指標和企業資金鏈的監測分析,及時引導企業積極進行適應性調整,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應對,防止工業出現大的波動。
來源:運行監測協調局 |
上一篇:中國企業負債占GDP比重達107% 預警實體經濟 下一篇:2012年上半年我市裝備制造業運行特點 |
[關閉窗口] [打印文章] |
|
|